创投市场生态深刻变迁,政策红利与生态重构并存
AI导读:
创投市场生态正经历深刻变迁,政策层面密集出台改革举措,行业层面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扩张。然而,税收政策模糊、市场流动性不足等挑战亟待破解。创投行业期待未来推出可操作细则,摆脱赚快钱惯性,从政策红利走向生态红利。
过去一年,创投市场生态正经历着深刻变迁,“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成为创投行业的关键词。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临近,围绕“创投市场”的讨论热度逐渐走高。在政策层面,从“创投国十七条”到“国办一号文”,募资端长线资金扩容、投资端硬科技导向、退出端S基金破局等改革举措密集落地;行业层面,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不断扩张,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早期融资额激增。
在2025全国两会前夕,《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创投行业资深人士,包括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颜国彬、东方富海董事长及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陈玮等,围绕创投行业的政策变化、市场趋势、税收及退出机制等议题分享了他们的洞察。多位受访人都表示,近年来创投行业在政策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募资与投资环境,还提升了创投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然而,政策红利释放的背后,他们也提到行业深层次挑战亟待破解:税收政策模糊、IPO依赖症加剧流动性压力、银行保险等长线资金入市存制度壁垒等。在受访人们看来,创投行业在期待政策进一步落地的同时,也需直面生态重构中的阵痛。
去年年中开始,创投行业进入了政策“礼包”密集释放期。国家级政策信号频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创投国十七条”再到“国办一号文”,系统性支持创投行业发展。高规格的政策文件出台给行业带来了直观影响,政府投资基金在创投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办一号文”的出台填补了相关监管空白,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具体到政策上,呈现出三大核心导向:一是鼓励长期资本入局,明确要求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创投市场;二是硬科技投资导向强化,政策明确要求创业投资类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三是促进退出渠道多元破冰,针对一级市场“退出难”的现状,包括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地方层面已从纸面走向了实践。
陈玮表示,当下返投要求低于1倍的引导基金数量不断增多,在返投认定口径方面也更加宽松。这意味着政府引导基金向着市场化转变,其职能与目标也从招引的“存量博弈”逐步向投资、强化区域创新生态过渡。这将有助于推动创投机构聚焦于研究、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
此外,他认为在一系列支持创投的政策背后,是科创时代下国家对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战略考量。创业投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在支持政策的持续引领下,金融体系将更加注重以股权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
在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创投市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如耐心资本“冷热不均”,国资资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导方,但受考核机制限制,在投资硬科技项目上依然谨慎。同时,市场流动性不足亦是一级市场长期以来的痛点,大量一级市场基金和项目卡在退出上。
多位受访人提到当前行业生态的变化,国资和民资如何协同。颜国彬表示,在发展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是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国资和民资在创投领域都应有一席之地,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更有利于科技企业的发展。
此外,税收问题亦成为受访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陈玮指出,当下创投行业在税收领域面临诸多问题,如基金备案类型不同带来的税负差异等。他表示,创投税收问题带来的影响事关创投行业的市场活力,为了促进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从多位受访人的分享来看,中国创投行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行业都在期待未来在税收、退出、资金准入等领域推出可操作的细则,真正摆脱“赚快钱”惯性。正如某位受访者所言:“这是一场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唯有如此,创投行业方能从“政策红利”走向“生态红利”。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