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金入市:挖掘A股长期投资机会
AI导读:
文章探讨了长期资金入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强调了重视长期资金的投资需求,分析了A股市场长期投资者的现状,并提出了拓宽视野挖掘长期投资机会的建议。未来,预计将有更多长期资金入市,需找到适宜的投资机会才能真正投入并留在市场。
张跃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蛇年春节前,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长期资金入市成为监管层与市场投资者热议的焦点,该方案是对中央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短期内有效稳定了市场。未来,预计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及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将每年新增数千亿元入市。然而,长期资金需找到适宜的长期投资机会,才能真正投入并留在市场。
重视长期资金的投资需求
长期资金属性各异,对投资机会各有要求。社保基金需确保资产流动性和长期购买力。保险资金及企业年金则需保证资金长期价值稳定,未来可有序变现。因此,长期资金更关注长期投资机会及收益的稳定性,需战胜通货膨胀和资金成本。在全球经济不明朗、地缘政治变动的情况下,长期资金正积极挖掘长期投资机会,规避再投资风险。国内资金亦需股市提供足够多的长期投资机会,才能长久留在市场。
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以稳定市场,是当前监管重点。长期资金大量购买指数化产品,如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宽基ETF等,备受监管层欢迎。但在政策支持上,除已公布的针对特定机构资金松绑政策外,长期资金管理人与其他机构投资者拥有同等法律地位,难以再制定特定扶持政策。未来,或对投资期达到一定年限的投资机构提供优惠性政策,如税收减免、降低减持门槛等。但需注意,这些政策可能与长期资金的市场化选择存在冲突。
鉴于A股市场现状,长期资金可行的投资策略为组合投资,需持有一定的指数期货等衍生品对冲风险。长期资金具有长期收益要求,控制买入成本以抵御资产价格波动是获取长期收益的基础。因此,低估值指数化产品与成长型指数产品的组合,以及低估值的优质大盘股组合,更适合长期资金。
在市场不明朗时,长期资金可能减少指数化产品配置,要求市场提供丰富的防守型投资机会,如优先股、可转债等。同时,市场需提供充足流动性以满足交易需求。目前A股市场机构交易效率有待提升。
若市场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长期投资机会,长期资金可能转向短期投资,加大市场波动。
A股市场不乏长期投资者
中国股市存在长期投资者,尽管占比不高,但说明市场存在长期投资机会。我们分析了2005年至2023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案例,发现8.7%的持股期超过3年。其中,长期投资案例占比最高的是普通企业,接近70%。而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持股期相对较短。为何普通企业选择长期投资,而专业机构却倾向短期交易?通过分析发现,机构倾向于选择股价波动小、公司治理完善的上市公司股票。然而,这些公司中仅少数在过去三年中取得了年均5%以上的增长。可见,A股市场适宜长期投资的标的较少。
普通企业长期持股主要源于关系优势,而专业机构受到持股比例和风险承受力限制,难以获得这类优势。
拓宽视野挖掘投资机会
指数化投资未必适合正在经历结构变动的中国市场。A股市场机构化水平提升,不同投资理念并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映射到股市,市场热点频繁轮换,短期投资机会难以把握。结构变动带来结构性投资机会,也引起市场波动。长期资金需承受短期下行风险,优先考虑投资成本控制。因此,应从低价资产中挖掘投资机会。
目前低价股权资产主要有三类:一是低价优质大盘股,适合被动型投资;二是低质量股票,更适合主动管理;三是场外科创企业股权,需增强场外投资能力。长期资金需拓宽视野,挖掘长期投资机会,以卓越的组合管理能力和积极的股东心态,满足长期投资目标要求。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