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显著提升,现金分红新规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分红不达标将导致上市公司被ST,促使投资者更关注分红能力和政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导价值投资理念。

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持续强化和引导,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馈投资者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在28家已发布2024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实施现金分红的公司占比高达75%,与2023年相比,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明显增强。这一趋势反映出上市公司在回报投资者方面的积极态度。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管部门通过出台分红新规、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提高分红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二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市场对分红行为的监督力度也在加强。此外,上市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也是分红积极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积极响应分红新规

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督的双重作用下,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分红积极性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已有2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其中21家进行了现金分红,分红占比达75%。而在2022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数量占比约为66.67%,2023年为72.30%。

同时,部分上市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已发布了年度分红预案。截至目前,已有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利润分配方案。

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的提升与监管层近年来持续加强对上市公司分红的引导密切相关。2024年4月,新“国九条”发布,证监会一系列配套措施及征意稿同步出台,上交所及深交所也提出,拟将多年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情形。

对于主板企业,交易所文件提出,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但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将实施ST。创业板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元。

分红不达标导致上市公司被ST,将对其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声誉产生极大影响,增加后续再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成本。同时,机构等专业投资者将降低对公司股票的关注,合作伙伴和潜在投资者可能对公司发展前景产生疑虑。

为避免被ST,上市公司管理层需更加重视分红政策和资金管理,制定合理的分红计划,平衡公司发展与股东回报要求。

这些情况可豁免实施ST

新的分红政策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对应2022年至2024年度。即2024年年报公布后,上市公司若分红不达标将被ST。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述28家上市公司中,有部分公司多年未分红,但未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指标。

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合并报表、母公司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的情况下,适用最新分红规定。同时,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若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达3亿元以上,可豁免实施ST。

此外,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要约方式、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并注销的,也纳入现金分红金额。即回购注销金额纳入分红指标后,若达标,也可豁免实施ST。

回购注销是公司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之一,纳入考核指标可更全面地反映公司股东回报能力。此举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政策灵活性。

从市值管理角度看,回购注销是比分红更有力的政策。将回购注销纳入分红考核指标,有助于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回购股份,提高市场价值和股东回报率。但需注意,部分公司可能为满足指标而进行短期、无实质意义的回购注销。

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

分红不达标导致上市公司被ST,将促使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的分红能力和政策,更倾向于投资持续、稳定分红的公司。因此,分红新规将引导资金从分红能力较弱的公司流向优质公司,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现金分红将提升投资者持股体验,对市场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上市公司经营良好、现金流稳定,投资者也能持续稳定获得分红,有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引导价值投资理念。同时,A股市场也将逐渐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提升市场整体质量。

在分红导向下,投资者将更倾向于投资分红稳定、业绩优良的公司,减少对分红能力差、业绩不稳定公司的投资。这将有利于形成价值投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将加速市场优胜劣汰,为优质公司发展腾出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