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吴清阐述资本市场改革方向,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AI导读: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记者会上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改革方向,表示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引导资本向科技领域聚集,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
本报两会报道组吴晓璐
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系统阐述了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并表示将不断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此举旨在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信心。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新“国九条”等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资本市场将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投融资协同发展,形成投融资良性互动的繁荣局面,进一步活跃市场,推动股市健康发展。
引导资本向科技领域聚集
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
在记者会上,吴清以Deepseek为例,阐述了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是如何“双向奔赴”的。他表示,资本市场对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科技创新企业越多越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吸引力以及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强。
大成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资本市场已成为科创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科创企业也是资本市场最有力的发展动能之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推动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高瑞东认为,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引导资本向科技领域聚集,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创新主体培育,从产业融合发展到金融服务优化,全方位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财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行业变化快、风险高、竞争激烈,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一级市场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二级市场加大并购重组力度。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一二级市场科技政策的系统集成及协同配合。
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有望打通
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出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吴清透露,去年9月以来,各类中长期资金所持A股流通市值从14.6万亿元增长到17.8万亿元,增幅达到22%。
此外,3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次批复5家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金额为600亿元。截至目前,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试点,总金额达到1620亿元。
国泰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各金融部门协同工作,有望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投资规模。
万联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宫慧菁认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试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等改革,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来源。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提高实体企业治理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创新企业,助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华源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梅林表示,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卡点,将从制度上优化中长期资金进入渠道,打破制约长期投资的障碍,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坚实的流动性基础。
此外,各类中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制度落地在即。吴清表示,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正积极推进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证监会也将进一步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比重。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随着两批互换便利操作金额的提升、保险资金及养老金入市,市场稳定性将得到有力维持。
筑牢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根基
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
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资本市场投融资协同性增强,将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
西南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预期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与协同性将明显增强,上市公司将更加注重股东回报能力,中小投资者与大股东、实控人的制衡机制将进一步完善。随着入市制度堵点被陆续打通,A股活力有望提升。
国泰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基本面回升向好,叠加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不断推进,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
李求索表示,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国大选结果落定、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A股市场投资者信心将逐步回稳,风险偏好有望继续回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