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代表建议规范地方罚没收入,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民营经济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提出规范地方罚没收入,落实执法部门“收支两条线”制度,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推行非接触式智能监管,优化考核机制。
编者按:
开年,中央层面召开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激起千层浪花。新的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如何大显身手、开创发展新局面?
2025年全国两会,南都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推出“民营经济破浪前行”专题报道,聚焦民营经济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约访代表委员,共同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等关键词成为热议话题。
每年全国两会,民营经济发展都是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去年有关“远洋捕捞”等趋利性执法、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等现象引发广泛讨论,也引起了中央重视。2024年全国罚没收入增长14.8%,并呈现增幅逐季回落趋势,从上半年的25.2%降至第四季度的-4.4%。尽管罚没收入增长有复杂的原因,它不能等同于趋利性执法或不规范执法的增加,但一些地方“过罚失当”“以罚增收”“逐利罚款”事件严重影响企业尤其是民企的发展信心。
今年两会,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这一问题建言献策,包括适时开展罚没收入制度改革,落实执法部门 “收支两条线” 制度,对罚没收入过高和异常增长地区进行核查和问责等。
南都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也带来一份建议,规范地方罚没收入,尽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包括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严禁执法部门经费与罚没金额挂钩;实施罚没资金省级统筹管理,按比例返还市县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建立罚没收入异常增长预警机制,对连续两年增幅超10%的市县启动专项审计,约谈主要负责人并限期整改。
当前,规范地方罚没收入有着怎样的紧迫性?哪些领域需要着重规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对此,南都对话余淼杰进行探讨。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个别省份道路运输领域罚没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15%
南都:罚没收入不规范会怎样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近年来,哪些领域乱象较明显?
余淼杰:近年来,我国非税收入快速增长,有的省份罚没收入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个别地区通过隐蔽执法(如不合理限速、选择性查处)变相创收,个别省份道路运输领域罚没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15%,执法强度与经济活动规模的适配性需进一步优化。
规范执法行为可有效减少企业应对多头检查、重复处罚
南都:当前提出规范地方罚没收入有着怎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余淼杰:从地方营商环境、财政管理和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规范罚没收入。规范执法行为可有效减少企业应对多头检查、重复处罚的非生产性支出,增强企业家信心。
建议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
南都:您认为该怎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余淼杰:规范罚没收入,要完善法治框架,建立全链条规范体系。一是修订《行政处罚法》,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二是制定《行政执法负面清单指引》。三是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四是建立执法依据动态公示机制。
建议约谈整改罚没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超10%的市县
南都:对于正常的罚没职责,这会不会影响部门工作积极性?
余淼杰:应该优化考核机制,重塑地方政府治理逻辑。首先是将“市场公平竞争指数”“企业满意度调查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其次要建立罚没收入异常增长预警机制。最后还要完善财政保障制度。
建议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违法行为,减少人为干预
南都:新技术将为规范执法产生怎样的影响?
余淼杰: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阳光执法”平台。推行非接触式智能监管,在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扩大电子监控覆盖范围,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违法行为。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测评执法规范化水平
南都:对于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余淼杰:建议全面推广“企业宁静日”制度,建立民营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设立“市场壁垒破除奖励基金”。在强化能力建设方面,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分级认证制度。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