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新信息披露评价指引,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惩财务造假,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压实声誉管理责任。旨在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构建信息披露质量长效机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迎来新变革!

  3月14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关于信息披露工作评价的自律监管指引(简称《评价指引》),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施行。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新《评价指引》首次将财务真实性存在重大疑点列为负面情形,并明确了具备分红能力但长期未分红的公司将面临减分。此外,还鼓励上市公司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对重大舆情及时澄清,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中文字错误的关注。

  沪深交易所强调,此次修订旨在落实新“国九条”及“1+N”政策要求,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细化负面情形,强化监管力度

  新《评价指引》围绕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财务造假、强化现金分红监管等核心任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修订内容主要涵盖三方面:

  一是强化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将信息披露真实性作为评价关键,新增财务真实性重大疑点负面情形,加大扣分力度,并要求上市公司关注信息披露中的文字错误,提升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质量。

  二是鼓励回报投资者。细化分红加分情形,明确长期不分红将减分,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分红,同时关注回购增持及市值管理情况,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三是压实声誉管理责任。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引导上市公司维护形象和价值,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及时澄清重大舆情,提高规范运作和公司治理水平。

  上交所还强调,将督促上市公司为中小投资者参与股东会提供便利,强化独立董事履职保障,推动公司规范运作。

构建信息披露长效机制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其质量直接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信息披露工作评价作为上市公司年度信息披露的“成绩单”,对于推动上市公司履行主体责任、服务投资者、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具有关键作用。

  近年来,通过评价,一批诚信、规范、回报高的沪市公司脱颖而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信息披露评价为A的沪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平均增长5.6%,股价上涨超15%;而评价为D的公司,股价则下跌超4%。

  深交所自2001年起实施信息披露评价机制,持续优化规则制度,旨在引导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

  上交所表示,将全力推进《评价指引》落地,扎实开展2024—2025年度评价,助力构建信息披露质量长效机制,推动形成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

  深交所强调,将持续完善市场制度,发挥信息披露评价的引导作用,压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