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已向国际科学界开放申请参与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计划2028年发射探测器,2030年前后携带样品返回地球。此举被视为挑战美国深空探测领导地位的关键时刻。同时,NASA因预算削减面临火星探测任务不确定性。

“中国邀请世界参与火星任务,而NASA因特朗普的削减计划而步履维艰”。据香港《南华早报》3月13日报道,中国已向国际科学界开放申请参与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计划2028年发射探测器,2030年前后携带样品返回地球,有望领先全球完成火星取样返回。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中国挑战美国深空探测领导地位的关键时刻。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公告,诚邀国际伙伴共同探索火星。

3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官网发布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公告显示,天问三号由着上服组合体(着陆器、上升器、服务器)和轨返组合体(轨道器、返回器)构成,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2030年前后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

此次合作机会全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国际合作方可与天问三号任务开展系统级、单机级合作,鼓励国外科研机构与国内有效载荷研制单位联合研制参与遴选。意向书征集将持续至今年6月底,10月确认搭载项目。

搭载项目需与天问三号总体科学目标一致,如探寻火星潜在生命痕迹,或作为其科学目标的补充与延伸,在科学探索和工程技术方面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天问三号任务旨在探寻火星生命痕迹,研究火星地质与内部结构特征,调查火星大气循环与逃逸过程,以更深入地了解类地行星的宜居性。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虽然搭载免费,但外国合作伙伴需自行承担研制经费,并同意与中国共享载荷探测数据。

香港大学行星科学家钱煜奇表示,该公告证实天问三号项目正按计划推进。

钱煜奇提及中国近期成就,包括首次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返回地球,称:“这可能是中国挑战美国在深空探索领域领导地位的重要转折点。”

孙泽洲:火星取样返回通信、测控技术已成熟

从月背采样到火星“绕落巡”,从空间站常驻到深空探测蓝图,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书写着中国坐标。今年,中国航天将迎来历史时刻,天问二号探测器将发射,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2030年前后,中国航天将实现载人登月、天问三号携带火星土壤返回、天问四号远征木星的三大里程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孙泽洲表示,按计划,2025年天问二号将发射,主要目标是探测小行星,伴飞并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中国将实施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进行木星系探测。此前,中国已通过天问一号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火星取样返回任务预计2030年前后进行。

中国已积累四次登陆月球、一次登陆火星、两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经验,为火星采样返回奠定基础。通信测控方面,孙泽洲表示,现在通信保障已不再是瓶颈。随着星载测控设备和地面测控、深空网能力提升,火星通信服务保障已无碍。

NASA火星计划面临不确定性

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邀请之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特朗普政府削减开支行动中面临挑战,火星探测任务充满不确定性。

NASA宣布取消首席科学家职位,关闭太空和技术政策事务办公室,裁员涉及23名员工。NASA代理局长表示,特朗普政府的“买断计划”已影响数百名员工。

NASA此前已向火星发射多个探测器,“毅力”号火星车已在火星工作两三年,采集并存储样本。原计划发射两个探测器完成取样返回,但因耗资巨大和时间过长,NASA计划调整,面临国会拨款削减压力,任务成功可能性降低。

来源:综合参考消息、央视新闻、央广网、环球时报、观察者网等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