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退市新规全面实施,A股市场面临更多退市风险。近年来,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增加,多为民营企业,存在“错杀”现象。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建议优化退市规则,减少短期极端行情影响,允许上市公司缩股自救。退市公司中“大换血”比例高,中小投资者应谨慎。

2025年,退市新规结束过渡期,全面实施阶段正式到来。众多企业正步入退市队列。截至3月中旬,已有超过50家非风险警示主板上市公司因财务类退市规则触发,面临2024年年报披露后的退市风险。

近年来,A股市场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退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分析已退市公司的特点,有助于识别可能触及退市的企业,及时动态调整相关规则,优化资本市场生态。

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对2023年和2024年的退市上市公司进行了梳理,发现四大特征显著:面值退市的杀伤性强,面值退市公司全部为民营企业,存在明显“错杀”现象,退市公司“大换血”比例高。

为此,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建议优化退市规则。一方面,将“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调整为“连续6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以减少短期极端行情的影响。

另一方面,允许上市公司通过缩股自救,并明确只要缩股行为不减少公司净资产,就无需提前征求债权人意见。

面值退市作为交易类强制退市的重要指标,正加速A股市场的优胜劣汰。2023年A股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的共43家,其中面值退市20家,占比46.51%;2024年则共有51家被强制退市,面值退市38家,占比上升到74.51%。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至2024年触及面值退市的58家公司中,无一为国企,均为民营企业,显示出民营企业因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更易陷入退市困境。

同时,面值退市存在一定的“错杀”风险。在市场整体下跌时,流动性匮乏加剧股价下跌,投资者倾向于规避低价股,导致面值退市规则在行情下行时产生加速器效应。

2024年A股市场还出现了5家未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非ST股公司触发面值退市案例,包括正源股份、中银绒业、广汇汽车、鹏都农牧及海印股份,这些公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壳公司”,但因市场情绪或行业周期性等因素被面值退市“错杀”。

针对面值退市制度的完善,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提出了延长连续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的期限,以及允许上市公司缩股自救等建议。

此外,退市公司中不少曾经历过“大换血”,在2023年至2024年被强制退市的94家公司中,近一半公司既完成了控股股权的变更,也实施了资产和业务的“大换血”,但仍未能挽救退市命运。

中小投资者应清醒看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概念,切勿盲目跟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