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加速出海,“License-out”与“NewCo”模式并行
AI导读: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从“Me-Too”走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深度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链。出海成为行业关键词,“License-out”模式仍是主流,2024年交易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同时,“NewCo”模式热度上升,更多头部企业尝试自主出海。
新华财经上海3月23日电(记者杜康)2024年,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源自中国,而在五年前,这一数字尚为零。在BIOCHINA2025(第十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披露了这一数据。
近年来,中国正从“仿制药工厂”向创新药大国转型,国产创新药已从“Me-Too(同类产品)”和“Me-Better(同类更优)”阶段,迈入“First-in-class”(同类首创)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链。
出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关键词。从广为人知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到新兴的“NewCo”模式,国产创新药正以多样化方式走向世界。
“License-out”模式仍是主流,2024年交易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中国创新药加速出海,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研发的药物分子质量日益提升,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可。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且早期临床研发效率高,这些都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显著优势,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汪仁杰表示。
面对国内生物医药行业IPO市场低迷,以及创新药支付体系尚待完善的现状,出海成为创新药企业的必然选择。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指出,中国药企需跨越两道难关:一是在当地临床获批,二是获批后的商业化。海外临床投入巨大,对许多创新药企而言难以承受。即便获批,海外销售网络的建设也将极大影响药物销售表现。
众多创新药企选择“借船出海”,即采用“License-out”模式,将药物研发管线的开发、生产或销售等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以获取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
数据显示,“License-out”已成为中国生物药企出海的主要模式。2023年,中国生物药“License-out”事件在交易数量上首次超过“License-in”事件,标志着中国生物药产业开始由“引进”为主转向“输出”为主。2024年,中国创新药领域共计产生138个“License-out”创新药,同比增长24%,交易总金额高达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NewCo”模式热度上升,但门槛高、圈子小
虽然“License-out”仍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主流模式,但一种名为“NewCo(全称为‘New Company’)”的出海方式自去年起逐渐升温。
“NewCo”模式下,本土企业提供有潜力的药物管线或产品,海外资本提供资金和资源,“NewCo”则专注于该药物管线的海外研发、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及商业化推广。本土企业不仅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还将持有“NewCo”的部分股权。
恒瑞医药是这一模式的国内先行者。2024年5月,恒瑞医药将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交易总额超过60亿美元。此后,康诺亚、嘉和生物等上市公司,以及岸迈生物、维立志博等临床阶段创新药企,纷纷采用这一模式与海外基金合作。
“NewCo”模式的选择,不仅与药品种类有关,也与投资人需求相关。在“License-out”模式下,投资人获取的回报有限。而在“NewCo”模式下,资本方选择直接与创新药企成立新公司,随着管线的推进和项目成熟,公司上市或被跨国药企收购,资本方的未来收益上限将提升。
然而,有能力通过“NewCo”模式带动创新药出海的资本方并不多。该模式要求资本方在海外有资源,且与跨国药企有紧密联系,知道其收购管线的方向和需求。
更多头部企业尝试自主出海,提升竞争力、掌握主动权
除了“License-out”和“NewCo”两种出海模式外,更多行业头部企业尝试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谋划自主出海,展现了中国药企发展为跨国药企的雄心。
有投资人评价,“License-out”和“NewCo”对于生物药企而言,均非长远之道。以“NewCo”模式为例,中国生物药企在授权产品管线时,存在价值被低估的风险。此外,在“中国管线+海外资本”模式下,原公司对于“NewCo”的控制权可能会逐渐减弱。
当前,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头部药企正在尝试自主出海。武田制药的出海经验表明,自主出海的能力建设需要耐心和时间。沙利文联合Cytiva发布的《2025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药企在自主出海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更多中国药企选择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
百济神州是自主出海方面的佼佼者。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已成为首个“十亿美元分子”,在全球超过70个市场获批,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同比大增105%。目前,百济神州已在美国和欧洲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团队。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