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益完善。截至3月24日,A股市场专精特新企业已达1962家。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支持这些企业突破瓶颈,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局面。未来,资本市场需深化多层次市场协同与制度创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从区域性股权市场到新三板,再到沪深北交易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益完善,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土壤,持续擦亮“专精特新”这块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A股市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达1962家,占比高达36.3%,彰显了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强有力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指出,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当前,资本市场已形成“培育—上市—反哺”的良性循环,不仅助力近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还通过财富示范效应在全社会营造了“支持中小、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激活了14万家在库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生动局面。

专精特新A股分布“热力图”出炉

从A股市场板块分布来看,1962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在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的数量分别为843家、595家、377家、147家,呈现出多元化、均衡化的特点。

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认为,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是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得以有效突破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瓶颈,加速实现“补短板”“锻长板”的目标。

常春林表示,沪深交易所与北交所基于自身定位,共同构建和完善了差异互补的“金字塔”服务生态。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通过快速审核、灵活融资等机制,专注于中早期项目的培育;科创板则侧重于“硬科技”属性的企业,强化技术门槛和专利壁垒;创业板则聚焦创新成长型企业。未来,需确保转板机制畅通常态化,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打开发展壮大的上升通道。

从行业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基础。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指出,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既体现了对传统产业链的价值重塑,也展现了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力。这种“存量升级”与“增量突破”并行的产业格局,有助于通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技术迭代需求与产业升级动能系统耦合,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从区域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大多集聚在长三角、东南沿海等创新要素密集的地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公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刘祥东表示,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选择A股上市,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实现快速发展,并在各自领域内取得显著技术突破,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助力专精特新

近年来,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径日益明晰。从区域性股权市场来看,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6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获证监会、工信部备案,吸纳了近万家专精特新企业上板。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

展望未来,章俊认为,资本市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以深化多层次市场协同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一方面,应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孵化功能;另一方面,需引导长期资本向早期科技项目倾斜,完善并购重组与产业链整合机制。

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发力,资本市场将加速形成“科技—资本—产业”的高效循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