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爆燃引热议,智能驾驶安全成焦点
AI导读:
小米SU7爆燃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与安全的热议。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智能化成为趋势,但安全始终是底线。企业应避免夸大技术进度,重视安全冗余,统一自动驾驶名词标准,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共同推动智能驾驶迈向可靠未来。
“小米SU7爆燃”事件令人痛心。除了厘清事故责任,智能驾驶与安全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不断下探,智能化成为卖点与未来趋势,但安全始终是汽车产业的底线。任何前沿技术的落地都需要时间与验证,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企业应避免夸大技术进度,更不能因过度营销而忽视安全,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智能驾驶已成为近年来最耀眼的标签,从自动泊车到高速领航,车企纷纷标榜自己已进入智能驾驶第一阵营。然而,光鲜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当方向盘逐渐交给算法,安全是否真正成为技术变革的基石?
在营销层面,智能驾驶竞争呈现出危险的割裂。车企话术中频繁提及“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诱惑性表述,而用户手册中却充斥着免责条款。这种信息不对等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出现偏差。
鉴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国内智能驾驶仍处于L2到L2+的辅助驾驶阶段,远未达到自动驾驶水平。但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面临技术伦理困境,将智能驾驶的概率安全偷换为绝对安全,创新因此异化为风险。
要破解智能驾驶的安全困局,必须将安全置于智能之上。在追求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同时,不应为当前的完成度而沾沾自喜,更不能为消费者制造完美幻象。
车企强调“安全冗余”原则,但对于智能驾驶等跃进式功能,安全冗余的成本显然不足。透明化机制至关重要,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词标准,避免夸张宣传造成用户误解。
在用户交互层面,车企需清晰标注智能驾驶能力边界,告知功能局限,完善营销和销售中的安全教育体系。从购车前的风险告知、交付时的场景化培训,到用车中的实时行为监测,形成闭环管理。
安全始终是前提。智能驾驶不是科技狂想曲,而是以高精度保障的安全协奏曲。车企应放下抢跑焦虑,从功能竞赛转向安全能力比拼,共同推动新能源智能驾驶迈向可靠未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