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爆燃事故引发智能辅助驾驶责任争议
AI导读:
一场深夜的车辆爆燃事故夺走了三名花季少女的生命,事故涉及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事故引发公众对L2级辅助驾驶责任归属的质疑,智能辅助驾驶行业亟需加强监管,完善法规,确保消费者安全。
一场深夜的车辆爆燃事故夺走了三名花季少女的生命,事故涉及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引发全网热议。南都、N视频率先跟进报道此事,小米方面两度发文披露事件进展,雷军也亲自发声。目前,仍有“为何起火”“车门能否打开”等多个疑点待解,智能辅助驾驶的责任边界成为关注焦点。
从事故车辆的时间线来看,碰撞前约2秒识别到障碍物,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智能辅助驾驶)退出。这引发了公众对L2级辅助驾驶责任归属的质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当前法规未明确“系统请求接管”与“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的责任归属。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部分车企采用“L2+”“L2.9”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与国际惯例的等级宣传,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能实现自动驾驶,行业陷入“技术越先进,责任越模糊”的悖论。此次爆燃事故犹如一记警钟,智能辅助驾驶行业亟需冷思考。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发生碰撞爆燃事故,车上三人全部遇难。小米汽车表示,事故车辆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但AEB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数据显示,事故车辆在碰撞前约2秒识别到障碍物,1秒后驾驶员接管,后1-3秒之间撞上水泥护栏。车速从116km/h降至97km/h,制动踏板开度从31%增至38%。这些数据引发了巨大争议,人们不禁提问:为什么车辆系统仅留给驾驶员2秒避开障碍物?是否有安全的人车接管时间标准?

小米汽车公布的事件时间线。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表示,若未超速且驾驶员及时接管,驾驶员应该可以完成高速改道操作。但考虑到车辆状态、驾驶状态的具体情况差异,2秒时间有可能并不充分。张抗抗还强调,人车接管时间是L3辅助驾驶中明晰驾驶责任转移的一个概念,而L2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每时每刻保持监管状态。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则认为,车辆从116km/h减速至97km/h的制动表现显然不合格。根据行业标准,合格的紧急制动应在30-40米内刹停,但此次事故中AEB未启动,导致2秒内仅减速19km/h。
此次事故还暴露出智能辅助驾驶营销的问题,“脱手驾驶”“AI代驾”等话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并不鲜见。南都记者注意到,小米SU7标准版所配置的智能驾驶系统为xiaomiPilotPro系统,缺少激光雷达以及后角向毫米波雷达,同时也缺少城市领航辅助功能。

小米智驾系统。
在“人机共驾”逐渐成为现实的今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系统与驾驶员的责任该如何划分?多位汽车专家表示,在驾驶L2级辅助驾驶车辆的情况下,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汽车系统仅在车辆纵向的加减速、横向的转向等方面起辅助作用。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破解定责难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张翔建议,应由政府主导建设智驾数据共享平台,强制车企实时上传关键数据,并允许第三方机构调取事故数据。同时,引入第三方托管,确保事故调查时数据的客观性。
在提升消费者安全认知方面,专家建议,应强制车企为购车用户提供智驾功能的极限场景测试数据,如刹车距离、接管响应时间等。此外,车企也应要求用户完成智驾功能操作培训后方可启用。
此次爆燃事故再次提醒我们,智能辅助驾驶行业仍需加强监管,完善法规,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