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安徽铜陵发生的小米SU7车祸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行业的热议。此次事件涉及AEB功能是否触发等问题,同时反映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依赖。车企在营销中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导致用户误解,部分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随着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快速上车,城市NOA迎来热潮,但安全性问题仍需关注。

一场发生在安徽陵的致命车祸,将小米SU7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也令高速发展的智能驾驶行业陷入了舆论风暴。此次车祸涉及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特别是AEB功能是否触发成为热议焦点。4月2日,网上曝出一条视频,显示一辆小米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躺在驾驶座位上睡觉,智驾功能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仅小米,其他品牌汽车用户也存在在L2+模式下完全脱手驾驶的情况,这反映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依赖。

目前,关于此次车祸原因尚无定论,但从NOA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2秒的时间,引发了广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开始,城市NOA功能等智能驾驶技术迅速普及,2024年被视为整车智能驾驶的元年。车企纷纷推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并大肆宣传,试图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然而,营销狂欢背后隐藏着责任真空。自动驾驶行业人士指出,车企在低成本产品上无法布置太多安全冗余,这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岚图汽车CEO卢放也表示,行业内缺乏智能驾驶的标准化,必须向用户明确解释什么是智能驾驶,避免用户过度依赖系统。

当前,汽车行业陷入白热化竞争,车企推新品速度加快,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导致用户误解。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其中智能辅助系统失灵等问题频发。部分用户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当作自动驾驶使用,导致事故频发。

随着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快速上车,城市NOA迎来上车热潮。然而,再高级的智驾也只是智能驾驶辅助,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辅助驾驶仅包含变道、跟车等基本功能,引入人工智能才能称为高阶智驾。厂家在宣传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辅助驾驶责任人还是驾驶者。

从技术普及的角度来看,“智驾平权”、智驾功能从高价格车型普及到低价格车型是必然的趋势。然而,部分车企夸大其词、预售技术,试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这种做法无疑会给智驾的普及带来阻碍。因此,各大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智驾普及,而不仅仅依靠营销来抢夺生意。

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主流车企已导入L2级辅助驾驶产品,并推出智驾系统。激光雷达作为重要的传感器之一,虽然感知效果更佳,但成本相对较高。车企在决定是否配备激光雷达时,需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及市场宣传需求。

当前,车市竞争加剧,智能驾驶开始追求性价比。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不断下放到价格更低的车型上。不同价格车型搭载的智驾功能在极端工况下会有所区别,但安全性不会打折扣。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