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引发社会关注,事故暴露新能源智能汽车安全软肋。快速发展的车企需补好安全课,建立强制性安全标准是关键。十项安全标准需成为行业共识,确保新能源智能汽车健康发展。

特约评论员胡延平

近日,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事故不仅令人痛心,也暴露了新能源智能汽车在安全性方面的一些软肋,特别是NOA自动领航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这对于行业解决安全标准问题、企业如实营销宣传、用户正确使用智驾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调查或将围绕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展开:一是碰撞前后十几秒的全面信息,特别是NOA的雷达等传感器的感知范围及系统预判能力;二是道路施工改道信息同步与NOA响应问题,涉及高德HQ Live MAP与小米SU7的信息同步及责任归属;三是外部尝试破窗救人时车门打不开的原因,这与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车门设计、解锁机制等有关;四是严重碰撞后车辆起火问题,凸显了锂电的安全性问题及车辆设计的重要性。

快速发展的车企需要“慢下来”,补好安全课。雷军曾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米汽车快速取得成功,但快有快的代价。车辆极致的快可能导致事故多发,保费高企。智能车快速发展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打磨不够扎实。若车企能慢下来,补一些安全课,为时未晚。在安全标准方面主动作为,树立品质形象,将是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

最核心的问题到了最需要正视的时候,安全是制约消费者完全接纳新能源车的最后一块短板。此时,若有一批车企站出来,用心打造安全可靠、扎实耐用的好产品,将更受欢迎。同时,NOA、AEB等技术也应为消费者兑现完整性能。

然而,不能因为一些事故案例就完全否定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努力与成就。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群落。新能源、智能是长期趋势,交通安全整体水准必将因智能和新能源而显著提升。但智驾技术的宣传需实事求是,避免误导消费者。

目前,L2、L3级智驾技术虽已量产装车,但仍有过度宣传之嫌。实际上,L3级智驾技术仍有局限性,需人机协同。可信可用的L3还需等待技术与应用的生态化发展。因此,亟须建立新能源智能汽车强制性安全标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结合笔者呼吁,以下十项需成为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取消隐藏门把手设计,确保事故解锁;L2、L3新车需经严格测试;明确NOA等辅助驾驶使用场景及人机分工;AEB应标配且全程工作;上市前路试达标;新能源汽车需经多科目碰撞试验;淘汰续航低、安全测试不达标车辆;根据道路交通统计数据淘汰落后产能;对事故率高的车型采取市场限入措施;车辆设计需体现行人友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