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争端升级,GE医疗股价大跌面临市场挑战
AI导读:
中美关税争端升级,GE医疗股价大跌超过15%,市值蒸发50亿美元。同时,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GE医疗面临供应链和市场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关税战升级,GE医疗面临新的“大考”,股价大幅下挫。
4月4日,美国医疗影像设备巨头GE医疗股价下跌15.96%,市值蒸发超过50亿美元。这主要受到中美贸易争端升级的影响。
当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同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以及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立案调查。
CT球管作为CT设备的核心部件,对GE医疗的生产至关重要。尽管GE医疗已在中国境内生产部分整机,但CT球管等核心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进口依赖度超过80%。
中国是GE医疗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其北京基地生产的CT设备占全球销量的60%以上,且设备出口额占北京医疗机械出口额的约50%。
在销售端,中国已成为GE医疗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尤其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GE医疗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面临挑战。
BTIG分析师Ryan Zimmerman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约占GE医疗2024财年销售额的12%,其中约70%在中国境内销售。
在中美关税争端中,美国也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最低10%的“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为34%。
4月6日,商务部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GE医疗等20余家美资企业代表参会。会议强调,关税问题的根源在美国,希望美资企业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
启动调查
医用CT球管是美国对华医疗器械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国内医用CT球管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显示,美国和印度申请调查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且近年来进口数量呈增长趋势,所占国内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申请人控诉美国和印度厂商低价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冲击和损害。
商务部还对相关产品发起了产业竞争力调查,关注进口对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
Zimmerman认为,GE医疗的前景取决于CT球管的供应链稳定性。若无法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或获得政策豁免,GE医疗可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市场份额萎缩的风险。
在华增长困境
过去,GE医疗一直位居中国CT市场第一名。然而,近年来其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在国产品牌的崛起和集采政策的压力下。
2024年,GE医疗在中国区营收下滑15%,至23.6亿美元。与此同时,联影、东软等国产品牌在CT市场份额上持续扩大。
GE医疗已在中国多地建立生产基地,加速本土化进程。然而,在高端市场地位“松动”,中低端市场“失守”的现状下,GE医疗等外资品牌持续面临中国市场份额流失的问题。
未来,随着集采规则进一步向国产化倾斜,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进一步被挤压。能否实现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并重构敏捷供应链,将是影响GE医疗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
(实习生孙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