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蓄势待发,历史规律指引未来投资方向
AI导读:
本文探讨年初以来AI科技行情的特点及未来趋势,结合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和2019-2021年新能源车的历史规律,分析AI科技行情的渗透率、政策与产业周期、估值及交易热度等,为投资者提供重要指引。
年初以来,AI科技行情逐渐从概念炒作转向主题投资,但近期受关税冲击与业绩考验的双重压力,其锋芒暂敛,市场普遍关注本轮AI科技主线是否仍将持续。
回顾历史,2013-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和2019-2021年的新能源车热潮为当前投资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旨在结合历史规律,探讨本轮AI科技行情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一、历史镜鉴:AI科技行情进展如何?
01
产业层面,渗透率是行情分化的关键指标。重大行情往往在产业渗透率初期迎来爆发。
1)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情中,4G与微信渗透率提升成为重要指标。互联网指数在4G渗透率低于10%时温和上扬,突破10%后快速攀升,至4G用户渗透率17%、微信月活渗透率超40%后,主升浪结束。

2)2019-2021年:新能源车行情与移动互联网类似,渗透率5%-10%时迎来主升浪,15%后见顶回落。

02
产业层面,渗透率背后是政策与产业周期。把握渗透率的关键在于政策与产业周期。
一方面,渗透率初期常伴随政策加力。如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宽带中国”、“互联网+”战略,新能源车时期的补贴政策、双积分制度等。
另一方面,产业周期遵循“需求启动-爆发-价格筑顶-产能过剩-出清”路径,需求启动及爆发阶段对应渗透率加速上行。
当前,AI渗透率难以量化,以语言类AI工具豆包和Deepseek为例,国内月活用户分别达8198万和6181万,或处于5%-10%区间,由需求启动期向爆发期过渡,叠加政策助力,行情上行可期。

03
估值层面,业绩决定估值高度。本轮AI行情前期估值提升快,后劲不足,但尚未演绎到极致。
历史经验显示,估值演绎经历预期驱动、业绩验证、泡沫化加速、估值调整四阶段。当前,政策与产业趋势仍在,盈利与流动性共同驱动的估值泡沫化阶段尚未到来。

04
交易层面,政策及产业趋势支撑交易热度。本轮AI行情热度强于过去两轮,短期情绪降温后,成交热度有望再次上升。
历史显示,成交热度退坡发生在基本面转向后。当前,市场情绪受外围不确定性影响走弱,但产业基本面未变,待不利因素消化,成交热度有望回暖。

二、结构性上,行情有何规律?
01
行情结构性特征取决于上下游话语权。
1)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情中,下游需求主导,软件应用端领涨。
2)2019-2021年:新能源车行情中,上游资源话语权大于下游,电池率先领涨,后锂矿因供需失衡价格飙升,行情达到高潮。

02
上下游话语权差异源于产业因素。AI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相似,市场结构创新、产品差异化削弱价格战必要性,AI应用端话语权高于新能源下游;同时,AI与新能源相似,上游资源成本影响中下游盈利,核心技术垄断性强,AI应用端话语权不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端。

03
软硬件势均力敌,软件追赶硬件。自ChatGPT发布以来,AI硬件端涨幅略高于软件端,但软件短期弹性强,硬件抗跌。DeepSeek发布后,软件追赶硬件。

04
大模型发展后,商业化尚待突破。当前市场或更青睐业绩可验证、技术壁垒深厚的环节,如算力、服务器等。AI应用端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技术产品化、商业化、规模化瓶颈,跨越后将迎来价值迸发。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原标题:AI科技蓄势待发,等风来燎原市场?)
(责任编辑:66)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