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变动影响全球汽车业,跨国车企受损
AI导读:
美国对所有贸易国家加征的“对等关税”近日发生变动,汽车及零部件被特别提及,加征25%关税。跨国汽车巨头受损,底特律“三巨头”难逃损失。中国整车企业出口不受直接影响,但零部件企业面临挑战。
新华财经上海4月10日电 美国对所有贸易国家加征的“对等关税”近日在征收和取消间发生戏剧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及零部件被美国政府特别提及,此前该行业被“豁免”于“对等关税”,而是普征25%的额外关税,但目前这一豁免并未被取消。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的25%关税已于4月3日生效,对汽车零部件的25%关税则将于5月3日生效。
跨国汽车巨头皆受损,底特律“三巨头”难逃损失
行业分析师指出,很少有汽车制造商能够不受25%新关税的影响,尽管这些征税旨在振兴美国国内汽车制造业。然而,新关税势必会推高美国的汽车价格,进而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牛津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艾比·斯坦普表示,部分汽车制造商或许能将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但这将是以降低竞争、提高价格和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产量显著下降为代价。
安德森经济集团(Anderson Economic Group)预测,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受关税影响成本将上涨5000至8500美元,涵盖客运货车、SUV及部分皮卡。对于价格较高的大型SUV,关税的影响可能达到每辆车10000至12000美元。此外,由于零部件成本提高,汽车保险费也可能随之上涨。
当前美国汽车价格已处于高位,额外关税将再次推升汽车价格,从而影响美国整体汽车需求。标普全球汽车研究预计,美国轻型汽车销量可能会从2024年的1600万辆下滑至未来几年的每年1450万辆至1500万辆之间。
关税目标、征收标准及实施日期如下:对所有进口车辆(轿车、轻型卡车),基于1962年美国《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对进口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该关税将在互惠进口关税和现有征税基础上生效,实施日期为2025年4月3日;对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电气系统等)实施25%的关税,实施日期为2025年5月3日。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的汽车零部件,根据USMCA,汽车制造商可以认证其车辆的美国含量,将25%的关税限制在非美国部分。在美国商务部长与美国海关协调建立正式机制之前,符合USMCA标准的零件将保持零关税。
交银国际援引美国当地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汽车进口约800万辆,占总销量的约50%。从主要来源国及其出口数量来看,2024年墨西哥出口了约250万辆汽车,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地。其次为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分别出口约140万、130万、110万、40万辆。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到美国的大多数车辆符合USMCA的豁免条件,受影响较小。受影响较大的依次为韩国、日本和德国。
哪些跨国车企受关税冲击更大?
海外机构数据显示,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品牌中,特斯拉美国本地化率为100%,福特77%,本田65%,Stellantis集团57%,斯巴鲁56%,通用汽车与日产均为52%,丰田48%,宝马48%,梅赛德斯-奔驰43%,现代起亚33%,大众汽车集团21%。
汽车咨询机构骏特咨询(JATO Dynamics)分析师菲利普·穆诺兹表示,事实上,汽车制造商将以不同方式受到关税影响。例如,2024年,美国底特律“三巨头”,即通用汽车、福特和Stellantis集团在美销售了约185万辆进口轻型汽车,占其全球总销量的13%。相比之下,丰田、本田和日产这三个最大的日本品牌去年全球销量为1790万辆,其中153万辆美国市场销量来自进口,仅占9%。对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来说,美国对其进口汽车的需求占其全球总量的7%。从销量占比来看,底特律“三巨头”可能比德国和日本的制造商更容易受到关税的影响。
而中国2024年对美出口11.6万辆汽车,且基本是通用、福特等在中国生产的车辆出口为主,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没有布局美国市场,因此关税对其直接影响几乎为零。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挑战
中国整车企业出口虽不受此轮关税直接影响,但零部件企业却面临挑战,加征的25%关税对相关企业影响较大。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71.5亿美元(仅为海关税则列明汽车或机动车辆用的零部件),占我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主要出口产品包括车身零部件、铝合金车轮、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轮胎、玻璃、电子电器等。此外,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5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中国当年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1%。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表示,多年来,美国一直是我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25%关税后,国内零部件企业为降低影响,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对美出口有所下降。此次,我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如东盟国家)也被加征大额关税,这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生产基地的对美出口。
吴松泉指出,考虑到跨国零部件贸易的库存期和切换供应商的周期,相关关税加征措施实施后,一定时间后我国对美零部件出口可能会出现明显下滑。
交银国际报告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直接出口美国部分,虽然此次加税针对部分产品仍可和车企商谈关税分担,但长期来看,中国汽零厂需考虑本地化生产。在墨西哥和加拿大拥有生产基地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还需满足USMCA协定标准,提升北美配套价值比例至75%以上。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地(2024年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汽车数量为245.9万辆,位居第一)。结合本轮关税政策对各地区关税加征幅度来看,墨西哥建厂仍为短期避险最佳选择。叠加关税冲击下各在美车企加速本地化进程,预计在美/墨布局的零部件企业有望受益。
业内专家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海的影响呈现“短期阵痛、长期倒逼转型”的特征。企业需通过品牌化、本地化、供应链优化来应对挑战,同时抓住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全球趋势,开拓多元化市场。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