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IPO撤单的企业已成为并购市场的主要猎物,多家上市公司积极收购这些经过辅导和审核,具备较高合规性、规范性和盈利性的企业。然而,并购过程中存在估值分歧、政策或审核问题等障碍,成功案例并不多见。未来,随着IPO审核趋严,预计将有更多拟IPO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证券化。

IPO撤单的企业,已成为并购市场的主要“猎物”,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的关注。

4月9日晚间,天汽模(002510.SZ)公告,拟收购东实汽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实股份”)50%股权。东实股份曾申报深市主板IPO,于一年前撤单。而在4月8日晚间,呈和科技(688625.SH)也披露,拟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一家曾撤单的拟IPO企业。此类并购案例频发,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上市公司选择这些企业,是因为它们经过辅导和审核,具有较高的合规性、规范性和盈利性。

然而,并非所有并购计划都能如愿以偿。估值分歧、政策或审核问题等,都是潜在的障碍。业内人士指出,标的公司因IPO预期抬高估值,与买方预期差异大,导致谈判困难。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热度不减,多家IPO折戟企业“卖身”上市公司。天汽模拟收购的东实股份,此前便是拟IPO企业,主营业务为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零部件生产和销售。呈和科技则拟收购芜湖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权,该公司也曾是撤单的拟IPO企业。

上市公司收购撤单的拟IPO企业案例众多。至纯科技(603690.SH)经过5年多的时间,成功收购一家拟IPO企业控制权。此外,概伦电子(688206.SH)也拟收购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

科创板“八条”政策出台后,科创板涌现多起收购拟IPO企业的交易。以沪市为例,今年以来新增的34单重大并购交易中,拟IPO资产作为标的的占到约三成,半导体、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成为热点。

投行人士表示,现在较多并购标的来自新三板公司、辅导备案公司、撤回材料的公司等,这些企业经过中介机构辅导和IPO审核,规范了经营过程中的瑕疵,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优质标的。

田利辉认为,被并购的拟IPO企业通常具有多次尝试IPO未果但资质较优、科技属性突出、历史问题已规范等特征。在IPO行情趋严的背景下,IPO止步的企业被上市公司收购,也成为投资者退出的一大路径。

尽管并购重组是应对IPO困难的有效手段,但这一过程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监管审核流程以及潜在的估值差异问题。田利辉指出,收购失败往往因为估值分歧或政策审核问题。此外,若并购缺乏产业逻辑,也会导致交易终止。

未来,随着IPO审核趋严,预计将有更多拟IPO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证券化。田利辉认为,IPO失败转并购的趋势将持续增长,但成功与否取决于标的质量、行业周期、买方战略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