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市场监管
AI导读:
沪深北交易所近日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为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发展设定新制度边界。程序化交易迅速崛起,但带来公平性挑战。细则明确了认定标准,细化了异常交易行为,提升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水平。未来将从强化交易行为监管、加大数据监管力度、提升协同监管强度三方面发力。
张萍王亚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为进一步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沪深北交易所近日分别发布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国内资本市场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公平、交易效率与市场稳定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该细则建立了全链条监管框架,为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发展设定了新的制度边界,有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近年来,程序化交易迅速崛起,已成为国内证券市场的重要交易方式。数据显示,截至去年4月,程序化交易约占A股交易金额的29%,其中高频交易占比高达60%。然而,程序化交易在提升市场定价效率与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平性挑战,如算法交易的高频化、策略趋同化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去年某量化私募机构利用程序化交易在短时间内大量卖出股票,导致股价指数快速下跌的事件,就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在程序化交易监管方面,海外成熟市场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和欧盟要求使用电子标识符区分算法交易与人工交易,欧盟还要求高频交易程序所有者在使用前进行仿真测试。我国香港地区则要求程序化交易机构为每种算法制定应急预案。此外,德国采用以订单为单位的监管方式,实现对每笔交易的精细化管理。在数据监管方面,美国构建了全面的交易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实现对程序化交易的智能化监管。海外市场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程序化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我国监管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此次发布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程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细化了异常交易行为分类,并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将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提升至新高度。
展望未来,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可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特点,从强化交易行为监管、加大数据监管力度、提升协同监管强度三方面发力。具体而言,应建立算法策略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异常交易监控指标;要求程序化交易参与者和交易所报告更详细的交易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监管效率;细化各监管主体的协调分工,构建紧密的监管网络。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关键词:程序化交易、监管细则、高频交易、市场公平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