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重估引领投资新机遇
AI导读:
中国资产重估成为大势所趋,DeepSeek的崛起引领中国科技创新。投资者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本文剖析了重估逻辑,指出港股和A股的投资机会,并强调科技突破、政策赋能与全球资金流动的重要性。
编者按:千帆“竞技”,快者胜。在群雄逐鹿人工智能(AI)时代之际,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成功喷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马赫环”,不仅让世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成果刮目相看,更是让海内外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价值。
当投资逻辑发生转变,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便成为大势所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DeepSeek的崛起正引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新潮流。
如何把握中国资产重估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即日起,证券时报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记者深入访谈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研究专家、投行领袖及高科技企业,逐一剖析重估逻辑,为投资者提供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投资参考。
近期,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资产剧烈波动,科技板块尤其明显。然而,中国资产的韧性在调整后愈发显现,多家机构继续看好科技主线。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认为,创新驱动的自主科技板块虽短期内易受情绪波动影响,但从中期看,这一板块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有限,且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导向。
“市场悲观情绪与坚定信心之间的较量可能持续存在。”秦培景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将沿着“技术突破—政策推动—产业链价值重塑”的路径发展。
秦培景还指出,在中国资产估值提升的过程中,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将成为跨市场估值重估的关键指标。外资对硬科技壁垒与生态扩张弹性的定价权重增加,推动A股与港股形成“高研发溢价资产引领估值中枢上移、传统行业估值分化加剧”的新格局。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
2月以来,港股率先启动“中国资产重估”行情,尽管近期出现大幅波动,但仍被认为具有上涨空间。再加上关税阴影下美国科技股遭遇抛售,“东升西落”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资本流动方面,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新兴市场基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增加了4.3个百分点,同时减持美股1.2个百分点。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数据显示,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股票的交易额环比激增近2倍,达到7.82亿美元,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
“这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风险偏好显著提升。”秦培景提到,长期以来,受技术成熟度、市场认知偏差及国际竞争环境等因素影响,中国科技资产在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折价。但DeepSeek的崛起或有望改变中国科技资产的悲观叙事,推动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
在秦培景看来,中国资产重估是资本市场对科技突破、政策赋能与全球资金流动共振的重新定价过程,其核心在于“科技价值发现+产业升级验证”。简而言之,科技与制造应同步发展。
秦培景认为,从短期看,中国AI技术的突破打破了“中美科技代差”的悲观预期,推动全球资金重新配置高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从长期看,中国正通过“新质生产力+并购重组”重构产业链附加值,将传统产业积累转化为科技生态竞争力。
“这一过程不仅是估值修复,更是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变。”秦培景表示。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仍处于初级阶段
从市场估值水平来看,截至4月10日,港股恒生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位于2010年以来的56.06%分位,沪深300指数位于43.64%分位,均接近均值水平。
秦培景指出,无论是与历史表现相比,还是与纳斯达克指数等全球主要市场对比,中国资产的当前估值并不高。然而,结合市场交易特征来看,在这轮由科技驱动的市场周期中,中国股票估值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其中,A股科技板块在经历阶段性估值扩张后进入分化调整期,人工智能等高景气赛道的市盈率突破历史中枢,交易拥挤和筹码集中现象凸显短期过热风险,但其底层逻辑仍由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支撑;港股市场则因流动性折价和地缘因素持续处于估值洼地。
“这种背离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风险定价机制的结构性分歧。”在秦培景看来,当前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仍处于初级阶段,每一次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都有望带来系统性的估值提升。但同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科技大周期内也会有曲折和反复。
中长期来看,他预计中国资产重估将沿着“技术突破—政策推动—产业链价值重塑”的路径展开。其中,A股需通过AI与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实现技术溢价向盈利增量的转化;港股则受益于国际资本再配置与中概股回归红利。
未来五年科技定价逻辑将发生变化
秦培景还表示,重估进程正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趋势的起点,预计未来3—5年的核心驱动将围绕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产业链重构展开。
在技术突破方面,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与感知系统持续迭代,商业航天领域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预计相关行业将在2025年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在政策赋能方面,央国企通过战略性并购重组优化资产组合,推动市值管理能力提升。在产业链重构方面,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望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市场定价体系将发生深刻变化。“‘研发正估值’将成为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的核心逻辑,估值体系正从传统PE估值转向‘主业PE+创新业务PS估值’双轨模型。”秦培景提到。
过去几年,中国科技巨头往往采用整体法PE进行估值,新业务研发导致的亏损以负估值体现在总市值中。秦培景认为,未来科技企业的传统估值范式将被取代,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将成为关键指标。
他以AI算力企业为例指出,这些企业的前瞻性技术投入将直接反映在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中,形成复合估值架构。这种范式迁移将重塑科技成长股的价值发现路径与资本配置效率。
据秦培景介绍,技术、资本与政策将形成三重协同驱动:技术端加速研发转化效率;资本端给予长周期技术壁垒前瞻定价;政策端将研发强度纳入市值管理体系。硬科技突破与场景革命将构建闭环生态,持续抬升中国科技资产的全球定价权。
投资港股互联网或AI科技板块或更优
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肯定中国资产已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警惕风险。秦培景建议采取“杠铃策略”以平滑波动。此外,从估值、股价与AI应用的关联性等多个维度出发,相较于A股相关板块,他更看好港股互联网或AI科技板块。
在这一波中国资产重估引发的行情中,港股率先启动且涨幅显著。南向资金成为做多港股的主力之一,4月9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新高。
“中长期来看,港股对南向资金的吸引力将随估值锚切换与风险溢价重定价而持续增强。”秦培景表示,港股兼具中国资产成长性与全球流动性传导的双重属性。未来A股和港股的分化将深化,两地市场在分化中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