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碳中和”与新能源汽车革命交汇之际,正通过“技术共生”重塑中国智造影响力。宁德时代、蓝晓科技等企业在电池、材料萃取等领域创新,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中国方案。资本市场为新能源产业链创新提供强力支持。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时娜)在全球“碳中和”与新能源汽车革命交汇之际,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借“技术共生”重塑中国智造影响力。

  宁德时代凭借CTP3.0麒麟电池重新定义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博俊科技在轻量化一体压铸领域开辟了新的电动化底盘模式,蓝晓科技通过吸附分离材料突破盐湖提锂技术瓶颈,富临精工则凭借VVT精密组件在混动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当前,深市新能源企业正通过覆盖电池革新、材料萃取、精密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创新矩阵,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兼具规模优势和技术深度的中国方案。

  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中国智造影响力

  从吸附分离材料到高性能电池,从精密制造到轻量化技术,深市新能源企业正以硬核科技推动全球绿色低碳与清洁能源转型。

  吸附分离材料作为新材料领域的细分行业,其下游应用广泛,尤其在锂电池所需的锂、、钴等金属提取方面。蓝晓科技攻克了高端材料国产化难题,拥有全部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并持续探索吸附技术的无限潜力。通过全球首创的“材料+设备”系统解决方案,蓝晓科技与下游企业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了相关产业升级。

  2017年,蓝晓科技在青海地区克服锂镁难分离的障碍,成功实现了低品位卤水盐湖提锂的产业化。目前,蓝晓科技拥有10余项提锂专利,能够为全球主要卤水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其吸附技术应用于近10万吨/年的锂盐产能。

  锂电池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部件。宁德时代凭借在锂电行业的深厚积累,依托独特的研发创新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截至2024年末,宁德时代拥有六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

  宁德时代已成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的佼佼者。在动力电池领域,其CTP3.0麒麟电池刷新了能量密度记录。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连续8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榜首,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37.9%;在储能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同样连续4年排名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6.5%。公司已实现动力电池累计装车超1700万辆,储能电池在全球应用超1700个项目。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获得大众汽车集团模组和电芯测试实验室双认证,成为全球首家获此殊荣的电池制造商。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博俊科技专注于汽车精密零部件和模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结合汽车行业轻量化趋势,通过导入先进工艺技术,赢得了众多知名厂商的认可。

  富临精工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已成为国内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并在电动VVT及智能电控零部件方面拥有先发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互动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还通过交叉创新形成了从锂矿到车轮的产业闭环,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了中国方案。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的优势将加速制造业升级,推动生产力向“绿色深水区”迈进。

  资本市场助力新能源产业链创新

  据中汽协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汽车产业开局良好,为新能源产业链纵深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资本市场为新能源上市公司提供了强大的融资支持和创新动力。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通过股权融资募集资金超过600亿元,用于电池基地建设和研发项目,为固态电池、锂电回收等未来赛道布局提供了保障。

  蓝晓科技上市后累计再融资超10亿元,用于新材料产业园和新能源金属领域项目,为关键时期提供了资金保障。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凝聚了骨干团队,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注入了活力。

  博俊科技通过IPO和再融资获得资金支持,推动轻量化制造领域创新。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富临精工2021年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锂电正极材料项目,优化了资本结构,保障了新能源赛道的高质量发展。

  分析师认为,随着产业研发投入加大,固态电池产业化将加速。从技术迭代角度看,负极将率先开启革新,随后是壳体、电解质等。

  前海瑞莱基金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并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新能源车企不断推出新车型,高压快充锂电池、固态电池、光伏BC电池等新技术将加快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