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ST公司因错误使用总额法被重罚,营收确认需审慎
AI导读:
沪市ST公司H因错误使用总额法计算营业收入,导致2022年半年报数据不实,被浙江证监局重罚1230万元。上市公司在确认营业收入时,必须保持审慎原则,避免误导投资者。
日前,沪市被ST的H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浙江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多项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及责任人员共被罚款1230万元。其中一项违规行为显示,该公司错误采用“总额法”计算营业收入,导致2022年半年报数据不实。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确认营业收入时,必须坚守审慎原则。
上市公司确认营业收入主要有“总额法”与“净额法”。采用哪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作为主要责任人,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若为代理人,则按净额法确认收入。选择总额法还是净额法,对上市公司的营收数据有着重大影响。
尽管H公司辩解称,错误使用总额法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理解偏差,并无主观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行为。但因收入确认方法不当,2022年半年报数据不实,公司因此受到重罚,教训深刻。
实际上,上市公司因自身原因导致收入确认错误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签订了4个重大合同,金额近1.6亿元,在未回款且未开具发票的情况下,仍将合同金额计入收入。仅凭合同就确认收入,导致虚增营收近1.6亿元,涉嫌财务造假。此外,D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因合同无法执行,却仍将部分收入计入营收,缺乏依据,年报涉嫌虚假记载。
多家拟上市企业因营业收入确认问题IPO被否。如恒安嘉新、中公高科养护、北京合纵科技等。还有公司因营收确认错误,导致定期报告数据不实,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科林环保也曾因此受罚。
上市公司营收确认的准确性不仅关乎信息披露质量,还可能误导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在确认营业收入时必须保持审慎。然而,现实中有的上市公司因对会计准则理解有误导致错误,有的则可能故意虚增收入。对于上市公司营收确认错误的现象,应予以重视。
笔者建议:一是年报审计机构要严格把关,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对财务数据真实性严格审计,不放过任何疑点。二是若确认方法存在问题,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可能存在虚假记载。对此类公司,除责令改正外,还应从严处罚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