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吴晓求在新京报主办的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透明、公平和法治。他强调严刑峻法震慑财务造假,中介机构需履行排雷职责,退市机制需完善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中国资本市场需在上市公司竞争力、资金流动性保障、法治完善三方面发力。

  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表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透明、公平和法治。缺乏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法律威慑,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乱象便难以遏制,投资者的信心也将无从谈起。

  老鼠屎毁了一锅汤

  吴晓求用“老鼠屎”比喻当前市场中的欺诈问题,指出资本市场不允许任何欺诈上市行为存在。他强调,资本市场并非依靠大部分公司良好运营即可稳定,只要存在作假,市场透明度便会受损,投资价值便失去基础。

  吴晓求进一步强调,资本市场的风险收益率并非源自价格波动,而是源于企业的成长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周期的不确定性。因此,上市公司的真实合规财务信息是其竞争力的基础。

  中介机构责任重大

  吴晓求指出,中介机构本应履行“排雷”职责,但现实中却存在协助上市公司“埋雷”的现象,这绝不能容忍。中介机构是维护市场透明度的重要一环,若失职,欺诈行为便会层层包装,最终伤害普通投资者。

  退市机制需完善

  在退市机制方面,吴晓求认为,退市不应仅作为惩罚手段,而应以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和赔偿机制为前提,特别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他提出,退市前必须依法厘清责任,确保投资者因欺诈行为遭受的损失得到合理赔偿。

  针对欺诈上市和财务造假,吴晓求建议实施严刑峻法,同时追责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责任人。他提到,美国在安然事件后,通过高额罚款和刑事责任,成功震慑了财务造假行为,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吴晓求还指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对风险的过度担忧,政策设计过于偏向融资方,忽视了投资者利益保护。这种理念偏差导致市场投机氛围浓厚,缺乏真正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制度安排。

  他强调,未来制度设计需在供给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需求端保障资金流动性,同时在交易机制和法治体系上进行系统性改革。只有实现规则公平,结果才可能公平。

  吴晓求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在上市公司竞争力、资金流动性保障、法治完善三大方面同时发力。只有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公平,投资者才愿长期参与,资本市场才能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