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小鹏引领人形机器人浪潮,2025年部署数千Optimus
AI导读:
特斯拉与小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引领潮流,马斯克预计2025年将在工厂部署数千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也在上海车展亮相。车企利用已有技术降低成本并缩短生产周期,人形机器人在车间等工作中具有天然优势。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热度未减,今日机器人领域再掀波澜,特斯拉与小鹏两家车企成为焦点。
特斯拉的一举一动总是能牵动机器人产业链的敏感神经。马斯克最新透露,预计在2025年将在工厂内部署数千个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2029-2030年间实现年产百万台的目标。这一消息再次点燃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
随后,Optimus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张工程师在工厂中组装测试机器人的照片,并配以“Me, Robot”的文字,似乎在向电影《I, Robot》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中的Optimus肩膀部分与特斯拉4月初最新展示的Optimus存在明显差异。

图|马斯克4月2日分享的Optimus行走视频
与此同时,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也在上海车展亮相,展示了行走、挥手、握手等动作,步态等方面较上一次科技日展示有明显提升。小鹏表示,该款人形机器人计划在2026年实现规模化工业量产。

在当前的机器人落地浪潮中,特斯拉和小鹏等汽车厂商无疑走在了前列。为何是车企引领这一潮流?
马斯克早已将特斯拉定位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并多次表示“我们的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机器人”。从造车到造机器人,对于车企而言,或许只是技术应用的自然延伸,能够重复利用已有技术,降低成本并缩短生产周期,再生产一款“新车”。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汽车主机厂在关节、电机等零部件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复用。
技术端同样如此,例如特斯拉Optimus头部配备的智能驾驶摄像头便与特斯拉汽车相同,内置FSD系统,实现“技术同源”。
此外,人形机器人在车间等重复、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中具有天然优势。券商认为,车企更了解应用痛点,也拥有更多试验的空间和耐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今年“人工智能+”将成为汽车产业的新战略机遇。这个“+”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智能汽车产业智能化后,其聚合外溢效应将明显加速,智能汽车很容易转变为聚合型的智能产业,智能汽车的技术和理念可以应用于机器人等领域。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AI和软件是决定机器人硬件性能的关键因素。海外厂商中,特斯拉构建了完整的AI体系,包括模型、数据、算力到芯片,并建立了高度配套的供应链体系。预计2025年机器人产量为5000台,未来两年将以10倍速度增长,产业化进展领先。投资方面,建议重点关注特斯拉产业链。国产机器人方面,华为、宇树等企业正在加速追赶,补齐短板,为国内供应链带来机遇。分析师建议,国产链应聚焦共性关键技术,如执行器、丝杠、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