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央国企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然而,国有企业布局人工智能仍面临算力成本高企、数据隐私风险、模型“幻觉”等挑战,需要攻克算力、数据安全与可解释性难题。

  科创板日报》4月29日讯 (记者李明明)为更好拥抱人工智能,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旨在推动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算力布局,加大算力资源投入。例如,中国联通加快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升级,已建成300多个训推一体的算力资源池;中国移动则建成了2个超万卡智算中心、13个区域智算中心及1500个边缘节点。

  在深入拥抱“AI+”浪潮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如何找到人工智能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契合点,部署人工智能又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

  在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广东省国资委联合指导,《国资报告》杂志社、中国联通主办的第十一期“现代新国企”研讨会上,众多央企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打通应用场景、应对未来挑战,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在人工智能部署中的痛点难点,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央国企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的交汇点。

  国务院国资委积极响应,于2024年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并在应用、算力、数据、模型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深化该专项行动,突出应用领航、数据赋能、智算筑基。

  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也及时跟进,围绕算力基建、应用场景、核心技术等五大核心领域展开竞争,以期在人工智能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链最齐全的地区,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2200亿元。

  场景应用是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目前,中央企业已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等重点行业超500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实现了降本增效。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建议,企业在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路线时,应注重应用场景的锁定,并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

  作为下游应用环节代表,南方电网分享了其落地人工智能应用的举措与经验。该公司已建成电力行业首套成体系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解决了电力线路巡检等难题。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马修军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将由智能体驱动,这背后依赖通信基础设施。

  然而,国有企业布局人工智能仍面临算力成本高企、数据隐私风险、模型“幻觉”等挑战。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俊龙指出,大模型需攻克算力、数据安全与可解释性难题。

  范济安还提出了高质量数据集建立的难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鹏指出,人工智能领域还面临着算法黑箱、灾难性遗忘等问题,需要探索面向电力系统的多模态行业专用大模型。

  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则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信息质量下降等问题。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