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与民粹情绪:以创新为核心,共塑健康竞争生态
AI导读:
互联网时代,企业利用热点事件进行品牌营销常能吸引大量流量,但个别企业通过短视频等手段挑动民粹情绪,带来负面影响。文章探讨企业、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应如何协同,以创新为核心,共塑健康良性竞争生态。
互联网时代,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态的盛行,“眼球经济”、流量经济愈发凸显。部分企业利用公众关心的话题、社会的热点事件进行品牌营销,往往能迅速吸引大量流量。因此,当前众多企业视“事件营销”为品牌推广的关键策略。然而,个别企业借助短视频等手段制造舆情热点,挑动甚至激发民粹情绪的做法,却令人深感忧虑。近期,京东与美团的“外卖竞争”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此类现象的视角。
网络上的民粹情绪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依赖情绪而非理性,将复杂问题简化、标签化,看似追求公平正义,实则呈现反智倾向,对商业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构成负面影响。部分头部企业,更是抓住竞争对手或行业发展中的个别矛盾大作文章,迎合网络民粹情绪,选择性地呈现甚至夸大对手或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给对手或行业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为自己谋取竞争优势。但商业竞争一旦偏离市场和消费者的核心,转向异化对手、挑动民粹情绪,企业最终也可能自食其果,甚至对整个行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利用“事件营销”挑动民粹情绪,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利益,消耗品牌声誉与市场信任,也无益于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还可能在行业内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为防范企业竞争挑动民粹情绪,需企业、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塑造健康良性的竞争生态。
对企业而言,应以创新为竞争核心。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企业竞争,但企业竞争的本质应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市场效率、惠及广大消费者,而非通过标签化叙事、挑起民粹情绪、制造对立、贬低对手来进行“形象塑造”,这已然偏离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轨道。当企业以创新为竞争核心时,才会发现真正的竞争力源自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而非对情绪的操控。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以规则保障公平竞争。当前,个别平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等行为,本质上是以垄断压制创新。监管部门需完善反垄断措施,建立“红绿灯”机制:对利用挑动民粹情绪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亮红灯,对技术创新、服务升级等绿色赛道给予政策扶持。
对消费者而言,应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消费者既是民粹化竞争的受害者,也可能因盲目追求补贴而成为舆论推手。需通过媒体引导公众关注商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核心价值,而非被“道德人设”等标签所绑架。媒体和公众亦应保持客观立场,避免将商业竞争上升为“非黑即白”的价值批判。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利用“道德批判”来博取商业流量,很可能加剧商业竞争,激化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更需要企业以格局超越狭隘、以创新定义价值。唯有摒弃民粹思维,回归商业本质,方能在全球竞合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