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芯科技完成C+轮融资,加速布局3D视觉感知机器人产业
AI导读:
蓝芯科技宣布完成C+轮融资,计划IPO,立志成为“3D视觉感知机器人第一股”。公司计划加速布局3D视觉感知机器人产业,加大研发投入,自建供应链,在长三角、珠三角布局4小时供应生态圈。蓝芯科技创始团队由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人员组成,3D视觉技术潜力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日前,杭州蓝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蓝芯科技”)宣布完成C+轮融资,并计划IPO,立志成为“3D视觉感知机器人第一股”。
蓝芯科技在扩张上将从工业向工商用、消费服务场景延伸,开放3D视觉开发平台与移动机器人开发平台,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拓展新场景、新应用及新产品。
中科院、复旦、浙大系联手创业
蓝芯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由中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人员组成。创始团队凭借视觉算法技术积累,选择移动机器人3D视觉感知作为核心发展方向。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蓝芯科技发现传统激光雷达方案存在局限,而3D视觉技术潜力巨大,因此认为3D视觉技术是移动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3D视觉可捕捉色彩与深度信息,实现物体识别等“认知级”感知,且综合成本更低,底层技术可跨场景迁移。
头部创业企业表示,机器人已可在搬箱子、分拣等场景落地部署。蓝芯科技也表示,基于深度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可实现物料搬运,助力电子制造升级。
在业务层面上,2019-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超过80%,3D视觉传感器出货量年增150%,机器人产品线拓展至人形机器人。同时,新能源、光伏等高增长领域占比也超60%,海外营收占比持续提升。
蓝芯科技将加速布局3D视觉感知机器人产业,加大研发投入,自建供应链,在长三角、珠三角布局4小时供应生态圈。第二运营中心和制造基地已于2024年底正式投产。
供应链能力成机器人快速走进工厂关键
蓝芯科技C+轮融资中,出现了贵州国资基金的身影,由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等国有独资平台持股。当前市场中约90%的项目背后都有国资基金的身影,通过资本注入,引导企业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土地资源及区域布局机会,是吸引国资基金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这种布局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研发效率,还能更好地贴近目标市场,降低物流成本。
蓝芯科技在贵阳落户制造基地,主要是自建供应链体系,一方面让核心零部件100%自研自造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敏捷迭代,满足客户定制需求,同时成本优化。
杭州发布的《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到,到2025年,杭州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要突破1000亿元,重点支持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在蓝芯科技早期融资中,杭州余杭产业基金就参与其天使轮融资。在机器人行业发展上,高效的供应链与组织管理能力是快速实现从0到1突破的关键。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