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考公热度持续攀升,金融从业者纷纷将公务员岗位视为“香饽饽”。今年,共有166名金融人考进证监会和央行。然而,体制内的工作也并非没有困扰,薪资限制和工作内容重复性高成为新的问题。考公上岸后,仍需面对新的挑战。

 是“金饭碗”,还是“铁饭碗”?近年来,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清晰的答案。考公热度持续攀升,尽管计划招录人数小幅增长,但远低于报考人数的涨幅,导致录取比例不断下滑。以2025年国考为例,341.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计划招录3.97万人,录取比例进一步下降至86:1。

随着2025年国考流程陆续接近尾声,多个政府部门公示了拟录取公务员名单,其中不乏前金融人的身影。金融业的“性价比”是否下降引发了讨论,而公务员岗位则成了不少金融从业者眼中的“香饽饽”。

今年,共有166名金融人考进证监会和央行。其中,证监会拟录用287名公务员,包括29人来自券商,12人来自银行;央行某分支机构拟录用30人,3人来自券商。公务员成为金融从业者的新选择。

金融行业普遍降薪,部分券商高管降薪,年终奖递延,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财经院校金融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金融行业逐渐回归常态,应届生进入头部券商就能拥有高薪已成为“遥远的传说”。与此同时,部分券商也面临着人员缩减。

从“金融精英”到“金融民工”,不少投行人的职业幻想破灭。一名95后投行员工周宁,曾对投行充满憧憬,但进入后发现,实际工作日常更接近“金融民工”。他最终选择离开投行,考公上岸。

然而,体制内的工作也并非没有困扰。已上岸的公务员王晓彤表示,其单位经历了较大调整,薪资限制更严苛,且工作内容重复性较高,期望变动却面临跳槽上的潜在限制。

考公热度不减,但上岸后的人并不一定从此高枕无忧。不少人在备战考公,期望拥有稳定工作,然而,体制内的生活也有其挑战和困扰。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