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突破50%。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级,但仍受充电设施等因素制约。调查显示,安全性、价格、能耗成本是购车关注前三,智能化配置和补能网络成为关键。政策变动影响购车决策,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受欢迎,但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待培育。

“有些偏僻地方的设备要及时维护,不然出去玩很担心充电。”“高速充电桩太少。”“充电高峰期出现排队拥堵状态。” 有不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映射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以及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级的跨越式迭代。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的“创新策源地”。这些巨变正持续影响并塑造中国汽车消费者喜好,并关乎未来5—10年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乃至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步提高,但仍受充电设施、车辆性能、售后服务等因素制约。什么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体验?新能源车消费趋势发展的发力点是什么?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共同发起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570份,从多维度深入剖析2025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突破50%,消费群体与产品结构的双重升级使得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特点。中青年群体成为购车主力,形成了“安全为基、成本为尺、体验为纲”的三维评估体系。消费者购车时,安全性(85.67%)、价格(71.59%)和能耗成本(68.85%)位列前三,售后服务、政策优惠、智能化配置等也成为了重要考量因素。

使用成本低和政策激励是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原因,科技体验、环保理念等也成为了重要因素。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有较大影响,74.33%的受访者表示政策变动会影响下次购车选择。同时,71.53%的受访者认为价格透明度需要改进,智能化配置呈现“高关注、低支付”特点。

调查显示,购车预算在11万—20万元和10万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较高,国产新能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认可度较高。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是消费者较为倾向的能源类型,但消费者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担忧电池健康问题。

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痛点正从“能否用上”转向“能否用好”。充电桩维护不及时、新兴品牌服务体系不完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正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功能易用性满意度较高,但维护成本满意度较低。

在售后方面,消费者对价格透明度、技术专业性、服务响应速度等提出改进要求。续航里程也一直是车主关注的重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仍有待提高。在充电设施方面,消费者对充电补能设施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充电时长方面,消费者对充电速度的期望较高。

综上所述,2025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提高、国产新能源品牌市场潜力大、安全性价格能耗成本受关注、充电补能设施和续航里程需完善、智能化配置和智能驾驶技术需求待挖掘、售后服务需改进、政策变动影响购车决策、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受欢迎、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待培育等特点。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到“技术驱动”的转型,消费者需求从“能用”向“好用”跃迁。车企需在技术迭代、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上同步发力,方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化体验的成熟与补能网络的完善,将使新能源汽车成为绿色、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