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华熙生物质疑多家券商研报存在科学误导与资本炒作问题,指出研报混淆概念,结论缺乏第三方论证,导致玻尿酸产业信心受挫。事件引发资本市场热议,券商研报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A股医美领域的领头羊华熙生物近期对多家券商研报发起质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华熙生物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近5000字的长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直接点名9家券商的10篇研究报告存在“科学误导”与“资本炒作”问题。5月21日晚间,华熙生物再度发文,强调透明质酸(HA)与胶原蛋白作为人体重要物质,存在三重共生关系,且透明质酸在衰老管理方面的科研证据更为丰富,相比之下,重组胶原蛋白在颜值与生命衰老干预上的研究证据尚显不足。

在长文中,华熙生物指控相关研报混淆“人体内胶原蛋白”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概念,结论缺乏第三方论证及权威期刊研究支持,甚至被自媒体传播,导致玻尿酸产业信心受挫。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玻尿酸产业龙头,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70%,而被研报热捧的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企业巨子生物同期净利润增长42%,华熙生物的控诉行为因此被部分市场人士质疑为“转移业绩压力”。

从券商角度看,研报主要基于市场趋势和投资逻辑,对比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旨在提供差异化的行业分析,反映生物材料领域的竞争格局变化。

这场“炮轰”事件不仅引发资本市场热议,更触及科学话语权与资本叙事的平衡问题。券商研报在数据引用、论证逻辑及行业专业性上的严谨性成为讨论焦点。

华熙生物炮轰券商研报,直指科学误导与资本炒作

5月17日晚,华熙生物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激烈文章,点名华泰证券、安信证券等9家券商共10篇研究报告,控诉其关于重组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的表述误导市场。

记者发现,目前部分券商研报在Wind平台已无法检索。华熙生物指出,券商研报存在科学依据不足和资本驱动的概念炒作两大问题,大量引用未经证实的结论,如“重组胶原蛋白安全性更高”等。

华熙生物认为,此类研报结论被自媒体广泛传播,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玻尿酸产业的信心受损,指责券商研报背后的资本逻辑浮躁,试图用“概念切换”掩盖中国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

华熙生物作为透明质酸产业的龙头企业,面对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兴起,感受到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热点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声音将玻尿酸描述为“过时”,这对华熙生物及整个产业构成挑战。

华熙生物已就研报中的科学误导问题向证监会反映,部分券商已删除相关研报,但恶劣影响仍在持续。

冲突根源:科学严谨性与资本叙述逻辑的碰撞

华熙生物对券商研报的质疑,凸显了科学严谨性与资本叙事之间的冲突。华熙生物质疑券商研报在行业研究中严谨性、专业性、独立性缺失,指出研报在论证过程中缺乏足够多的临床案例数据、实验对比数据来支撑结论。

同时,券商研报对玻尿酸的片面评价显示出对其在医美领域多元化应用及科技研发进展缺乏深入了解。研报结论或受资本热点驱动影响,沦为资本叙述工具。

而从券商角度看,研报更关注市场趋势和投资逻辑,聚焦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潜力。多家券商研报对比了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优劣,但结论主要基于公开信息归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报均在2023年发布,当时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发展势头正盛。

此次事件将券商研报的公信力推至风口浪尖,如何建立更严格的生命科学领域研报审核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衡研报科学严谨性与市场前瞻性

为应对市场信心流失,华熙生物联合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然而,这一自救行动亦被质疑为“转移业绩压力”。

目前,被点名的券商尚未公开回应,但此事件为券商研究业务敲响警钟。研究人员需确保数据真实与论证严谨,严守研究独立性与客观性,深耕行业专业知识。

同时,相关人士建议强化研报的科学审查机制,设立独立科学顾问委员会对关键技术结论进行第三方评议,并借鉴国际经验,明确区分“事实陈述”与“推测观点”。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