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次新股板块在经历一周的疯狂上涨后出现回调,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次新股炒作主要因为估值回归合理和借壳预期,但壳市场有价无市现象明显,IPO发行常态化使得壳资源不再稀缺。

在经历一周的疯狂上涨后,次新股板块于6月出现了回调。这一回调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并促使业内人士对次新股的炒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业内人士指出,次新股之所以被炒作,一方面是因为其估值已经回归合理水平,甚至出现了超跌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次新股中的绩差股存在被借壳的预期,这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涌入。然而,这种炒作现象并未持续太久,次新股板块随后出现了调整。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2016-2018年新上市的非金融类企业中,有32%的企业出现了业绩下滑,其中46家企业的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减少了30%以上。在业绩变脸的上市企业中,有74家企业的2018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甚至有10家企业出现了亏损。

投行人士分析认为,次新股业绩承压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环境的变化、缺乏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升级以及踩雷或出现大规模商誉减值等。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次新股逐渐沦为壳公司,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

然而,对于目前壳市场的活跃度,业内人士表示存在有价无市的现象。尽管卖壳和买壳都大有需求,但壳公司坐地起价却难以找到买家。在IPO发行常态化、科创板顺利推进等背景下,标的企业更加理性地考虑上市方式,使得壳市场的交易变得更为谨慎。

自6月以来,次新股板块持续调整。据统计,近3个交易日次新股指数累计下跌4.77%。而在此前一周(5月24-31日),该指数累计上涨15.78%,其中多只次新股涨幅惊人。然而,这种短暂的上涨并未能持续,次新股板块随后出现了回调。

深圳一名私募基金投资经理表示,近期市场确实出现了“炒小、炒新、炒差”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缺乏热点,次新股和壳资源股经过前期大幅调整后估值合理,有的甚至超跌,因此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另外,部分股票存在借壳预期,也吸引了资金的炒作。然而,这类小票炒作不会持久,资金主要出于博反弹的目的。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数据分析,在2016-2018年登陆A股的745家非金融类企业中,确有部分公司已经成为借壳对象。例如,东音股份公告称要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最终实现罗欣药业借壳上市。此外,新宏泰和宣亚国际也一度有疑似“类借壳”的资本运作。

成为“壳公司”的主要特征是盈利能力较弱和小市值。据统计,在新上市的非金融类企业中,有236家企业的2016-2018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负,其中有46家减少30%以上。而在这些企业中,有84家企业的市值在30亿以下,平均数为25亿,符合“壳公司”的另一特征。

对于部分次新股逐渐成为壳公司的原因,投行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公司缺乏核心技术、抗风险能力弱以及内控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的。此外,部分新上市企业在外延并购上踩雷或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情况也是原因之一。

近期有消息传出借壳上市规则可能会出现松绑,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并不会导致壳价的上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限制借壳上市反而导致了壳的稀缺性增加。即使放开借壳限制,从交易的角度也不会成为主流上市方案。因此,壳市场有价无市的现象或将持续存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