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并购浪潮下分析师流动与留才策略
AI导读:
券业并购浪潮加速卖方人才迁徙,研究生态剧变。并购加速分析师流动,组团跳槽成主流,但转会者面临水土不服。券商研究所如何留才成关键,需完善薪酬体系、构建共生关系。同时,分析师也在探索多元出路,证券研究业务需回归本源,实现差异化竞争。
【导读】券业并购浪潮加速卖方人才“迁徙”、研究生态剧变。“听说XX要带着整个团队来,我可能快失业了。”分析师小刘(化名)的焦虑溢于言表。他所在的券商正洽谈引进一个外部研究团队,这让他深感自己所在的团队可能被整体取代。近期,由并购潮引发的职位危机感,正在不少中小券商研究所蔓延。当前,券业并购正在加速分析师流动,一方面研究所在合并中面临“瘦身”窘境,另一方面“组团跳槽”的流动模式直接威胁着分析师们的饭碗。“组团跳槽”是目前业内的主流模式,但从“转会者”的视角来看,处境也并没想象得那么美好。“新单位的考核很难适应,我半年试用期KPI压下来,路演一天至少四场起步。”一位因并购而选择跳槽的分析师告诉记者,新环境、新规则让很多跟他一样的人感到“水土不服”。在人来人往的高频流动生态下,卖方研究价值该何处安放?核心人才不断流失,券商研究所平台又如何稳住人心?这些由券商合并而引发的深层阵痛,或许才刚刚开始发酵。
并购加速分析师流动
证券分析师队伍整体仍在增长。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行业分析师达5625人,相比去年末增加62人。当全行业分析师队伍悄然突破5600人持续扩容之际,并购整合中的券商研究所却在经历“瘦身”。近期,引发市场热议的案例包括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荀玉根被任命为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仅两个月后离职、民生证券原策略首席牟一凌转投国金证券。“明星分析师”流动背后,其所在的研究所也经历了显著的人事动荡。在国联民生合并前后,研究业务条线有多名分析师离职。国泰海通证券在合并过程中,同样面临人事整合压力,原海通证券研究所多位首席选择离职。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相较于其他业务条线,卖方分析师岗位重叠问题更为突出。此外,在分析师流动中,“抱团移植”或“组团跳槽”现象特别显著。
“转会者”面临“水土不服”
一位因并购刚跳槽至某中型券商研究所的行业首席向记者坦言:“新平台的考核体系完全不同,研究方向也要调整,感觉得重新证明自己。”这种“从头再来”的挫败感,在“转会者”中并不罕见。团队层面的磨合挑战更为复杂。一位资深分析师对记者分析道,多数短期集中吸引多个研究团队的新兴中小券商,都是证券研究业务的“后来者”而非“先行者”,研究业务短期磨合难度较大。不过,也有研究员说:“这个也要看分析师团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成长效果,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个因素上。”
研究所何以“留才”?
面对频繁的人员流动问题,要想维持业务稳定,不是一件易事。记者了解到,随着分析师离职,销售团队同样人心浮动。在行业剧烈变动中,券商研究所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成为关键课题。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建设、坚持专业创造价值的理念、完善薪酬体系或是关键变革方向。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有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周赟认为,薪酬体系与职业发展通道的重构是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研究所为追逐更多分仓佣金,将考核指标过度短期化,加剧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焦虑,导致人员频繁流动。“改变卖方研究所人才频繁流动的困局,需要建立机构与人才深度绑定的共生关系。研究所应将人才培养纳入战略规划,建立研究所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向赋能机制,增强研究员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他说。
深度转型与多元出路
分析师的流动不仅反映了券商研究所之间的竞争格局变化,也揭示了证券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一方面,随着并购重组加速、公募费率改革、降本增效等外部压力的增加,券商研究所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打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分析师群体也在重新审视职业发展的多样可能性。近日,中泰证券研究所前员工周寒阳离开证券行业,转型做教培,引发市场热议。天风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前首席分析师吴骁宇的转型跨度更大,他选择进军餐饮业创业,开了一家主打特色汤品的店铺。“当前分析师的从业环境,相比十年前已发生深刻变化,挑战与机遇同在。”一位分析师表示,证券研究业务应倡导回归本源、精益求精的经营文化,分析师群体必将经历更深入的竞争,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专业化和高效率的均衡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