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大行科工作为折叠自行车市场的领导者,近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公司专注于中高端折叠自行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但大众市场增长乏力。产品线略显单一,近六成产能靠代工。创始人韩德玮博士掌舵,个人持股九成。

近年来,骑行热潮席卷国内,自行车及相关装备市场因此火爆。近日,折叠车领域的领头羊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正式向港股递交上市申请,启动IPO进程。

据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专注于折叠自行车及相关配饰的开发、设计、制造与销售,由美籍华人韩德玮博士(Dr. David T. Hon)于1982年创立。按2023年零售量计算,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均位居榜首,市场份额分别为21.1%和5.6%。

就行业前景、公司发展预期等问题,南都·湾财社向大行科工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定位中高端,下沉市场增长乏力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户外骑行的热情高涨,大行折叠车以其便携性受到青睐。在环保意识提升、全球碳中和倡议及绿色出行政策的推动下,全球自行车市场持续增长,其中折叠自行车分支增速更快。

大行科工主要销售折叠自行车及相关配饰,其中自行车销售收入占比超90%。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自行车销售量持续增长,尤其是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量同比增长51.5%,销售额和利润增速分别高达58.7%和74.1%。

大行科工主要发力中高端折叠自行车市场,其高端自行车的销售额始终占自行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而中端自行车的销售额占比逐年上升。

相比之下,大行科工在大众市场的增长显得乏力,销售额占比有所下降。

大行科工表示,中国内地健康运动型生活方式日益兴盛,消费者对中高端车型的需求增加,提高了其销量占比。

在全球市场上,大行科工在2023年占据5.6%的市场份额,与排名第二的迪卡侬仅差0.2%。

产品单一,六成产能靠代工

大行科工销量扩大的同时,产能也日渐紧张。

招股书显示,目前大行科工仅有惠州工厂,部分销量由第三方OEM供应商支持。此次赴港上市,大行科工计划将募资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

惠州工厂产能为9万辆/年,但近三年均超负荷运行。2024年前三季度,惠州工厂产量约为7.55万辆,而大行科工自行车销售量约为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需求需由第三方OEM代工企业满足。

大行科工计划在惠州工厂附近新建生产基地,并在天津、江苏、浙江或广东等地投资或收购既有生产设施,或与合格的OEM或部件供应商加强合作。

大行科工产品线略显单一,在售自行车型号仅31款,均具可折叠功能。

折叠自行车在自行车市场中的占比不高,但大行科工凭借在折叠自行车领域的深耕及中高端产品的发力,在骑行热潮中分得一杯羹。然而,随着市场下沉及老牌自行车企业发力折叠车板块,大行科工能否保持行业地位尚待观察。

大行科工创始人韩德玮博士表示,电助力自行车是未来市场的重要趋势之一。大行已在电助力自行车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83岁博士掌舵,个人持股九成

大行自行车品牌创立于1982年,创始人韩德玮博士负责监督及管理集团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运。

韩德玮出生于广东韶关,后移居中国香港及美国,并在多所知名大学完成学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受聘于休斯飞机公司,并参与出版了《激光手册》。1975年石油危机促使他发明可折叠自行车,并于1982年推出第一辆DAHON品牌折叠车。

IPO前,大行科工股权高度集中,韩德玮直接持有约88.56%的股份,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90.16%的股份。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刘常源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