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监管层对拟IPO企业及中介机构频发监管警示,其中研发数据注水、研发内控缺陷等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多家企业因此被罚。行业人士认为,发行人需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保障研发工作规范性和真实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深圳报道

研发数据“注水”,成IPO核查重中之重。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监管层对拟IPO企业及中介机构频发监管警示、纪律处分等,其中研发数据注水、研发内控缺陷等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仅2024年4月至今,11家企业因研发费用不真实、研发内控失效等问题被罚,涉及8家保荐机构,民生证券、申万宏源被罚项目较多。

研发数据是衡量企业科创属性的关键,其“注水”不仅损害投资人利益,更扰乱IPO市场秩序。

这11家企业如何研发“注水”?市场如何防范?规范研发活动的路径何在?这些案例或可解答。

研发“注水”三种手法

11家企业中,3家拟创业板上市、6家拟科创板上市、2家拟沪市主板上市。手法分为虚增研发人员、虚增研发费用、研发内控重大缺陷三类。

虚增研发人员,如科利德,将非研发人员计入研发岗位,OA系统调整部门,专职研发人员同时从事非研发工作。

申万宏源保荐的国宏工具,也存在研发人员认定问题,15人主要从事生产销售活动,2人未与发行人建立劳动关系。

虚增研发费用,如安凯特科技,将非研发活动支出计入研发费用,涉及金额433.47万元,还将研发样机成本全额计入。

华理生物委外研发费用核算不充分,云峰新材研发领料管理缺失,安芯电子实验材料用量异常。

研发内控执行失效或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如轩凯生物研发和销售环节田间实验未制定管理流程,科凯电子研发投入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警惕“擦线达标”

这些“研发注水”企业,研发要求大多“擦线达标”,去除“水分”后,难以满足科创标准。

如科利德,招股书显示三年研发投入占比6.35%,研发人员占比12.83%,均为“擦线”过关。

扣除异常研发投入和人员后,均不满足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

部分企业为满足上市条件,报告期内“突击”增加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如海诺尔,2022年研发费用突增,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近2022年全年水平。

深交所现场督导发现,海诺尔研发费用归集及会计处理不规范。

监管层加大核查力度

针对研发费用“注水”行为,监管层加大核查力度。

从费用归集逻辑、财务数据匹配性、实验物料领用记录真实性等方面,叠加外部证据交叉验证。

排查研发人员学历与专业匹配度,验证实际工作内容,交叉核验研发项目文档签名等。

如轩凯生物,通过考勤、工作日志等信息记录发现异常。

上交所近期现场督导发现,保荐机构对发行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核查不充分。

行业人士认为,发行人需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强化研发活动日常监督与管理,保障研发工作规范性和真实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