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IPO新动向:生物医药企业转战背后的资本逻辑
AI导读:
近期北交所迎来三家从创业板撤单的生物医药企业IPO受理。业内人士称,这反映了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竞争与企业融资需求分化的必然结果,北交所对成长性容忍度更高,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
在近期的IPO受理潮中,北交所同时迎来三家创业板IPO撤单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分别为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尔生物”)、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康股份”)、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英生物”)。业内人士称,多家企业转战北交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竞争与企业融资需求分化的必然结果,北交所对成长性容忍度更高,而创业板对研发投入强度和行业属性要求更严。

更换赛道
北交所官网显示,近期获受理的企业中,贝尔生物、美康股份、百英生物三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均曾有创业板IPO经历。
其中,贝尔生物创业板IPO于2020年7月13日获得受理,2021年2月10日终止。美康股份、百英生物创业板IPO时间相近,分别于2024年6月1日、2024年7月5日终止。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企业选择更换赛道申报北交所,本质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竞争与企业融资需求分化的必然结果,其背后逻辑可从政策导向、市场定位与企业特性三方面解析。
具体来看,北交所被明确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而创业板IPO审核趋严,企业为避免“卡壳”主动转向政策红利更集中的北交所。而且,北交所对成长性容忍度更高,同时,北交所允许“市值+财务”多套标准,更适合轻资产、高成长企业。
产业观察家洪仕宾表示,与创业板相比,北交所更适合尚不具备稳定高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田利辉也提到,行业属性上,北交所专注细分领域“卡脖子”技术的中小企业;财务特征上,北交所适合营收增速高于行业均值、净利润规模适中的企业。
百英生物拟募资额大幅缩水
与前次创业板IPO相比,百英生物北交所拟募资金额出现大幅缩水,贝尔生物北交所IPO拟募资额最高,且高于前次创业板IPO拟募资金额。
招股书显示,百英生物此次北交所IPO,公司拟募集资金4.91亿元。前次创业板IPO之时,百英生物拟募资金额为10.5亿元,此次砍掉了补充流动资金这一项目,且拟募资额出现“腰斩”。
贝尔生物此次IPO拟募资额超过前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5.37亿元,与创业板IPO时相比,募投项目出现大变样。美康股份在上述3家企业中拟募资金额最少,此次北交所IPO,公司拟募集资金3.85亿元。
贝尔生物2024年净利下降
从财务指标来看,贝尔生物2024年归属净利润在三家企业中最高,为1.4亿元,不过,与2023年相比出现下降。此外,美康股份2024年归属净利润也出现下降。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贝尔生物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75亿元、4.13亿元、3.76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418.41万元、1.49亿元、1.4亿元。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归属净利润双双下滑。
美康股份2024年净利也出现下滑的情况。百英生物报告期内净利持续增加。洪仕宾表示,北交所财务标准相对宽松,更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若企业业务特性更符合北交所定位,转换赛道是合理选择。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百英生物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