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浙江汽配“天团”瞄准人形机器人万亿赛道,通过技术同源性与供应链协同实现无缝衔接,构建传统制造业向未来产业转型的“可复制方法论”,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近日,智元机器人入主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其背后的“小伙伴们”,如中大力德、均普智能等,也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它们共同组成了浙江汽配“天团”。

  “人形机器人是我们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也是我们努力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夏厦精密总经理夏挺表示。浙江省60多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正瞄准人形机器人万亿赛道,实现产业突围。

  更重要的是,浙江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集体跃迁,提供了一条传统制造业向未来产业转型的“可复制路径”: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从本土产业“技术基因”出发,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瞄准万亿赛道进行产业突围

  夏厦精密的转型路径,正是浙江汽配“天团”向人形机器人产业集体突围的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拥有超过100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A股上市公司超40家。

  在宁波,这座汽车零部件重镇正加速向人形机器人赛道倾斜,夏厦精密、双林股份等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地将此作为了转型升级、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支撑。

  “人形机器人,打开了公司新的成长空间。”双林股份董事长邬建斌表示。公司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表面渗氮工艺创新应用于丝杠制造,以撬动千亿级市场空间。

  在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大脑+小脑+肢体”全链条布局的态势。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阿里云的具身智能算法,以及金固股份等上市公司的核心零部件形成互补。

  在金华,机器人产业作为全市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聚集了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4家。

  万里扬从业务架构到相关产品的布局颇具代表性:5月成立机器人子公司,其谐波减速器已完成开发,行星减速器进入样机阶段。

  在湖州,智能物流装备龙头企业诺力股份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向全球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未来要把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0%!

  还有嘉兴、绍兴、衢州、温州、台州、丽水、舟山……一幅幅未来产业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

  “由于广阔的市场前景,人形机器人被视作继新能源汽车后的‘第二增长曲线’。”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和规模将分别达1.24万台、63.39亿元;34万台、超640亿元;500万台、超4000亿元。

  产业爆发的信号已然显现:7月13日,优必选称自今年3月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发布后,在手订单已达百台;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日前中标1.24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乐聚机器人预计全年人形机器人总交付量将进入千台级别;松延动力总订单规模已超2500台,总合同额超过1亿元……

  “我们预判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爆发前夜。”夏挺的判断更直接。

  传统优势产业积淀“跨界基因”

  卢瀚宸的观点一语中的,“浙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所以在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在于技术同源性与供应链协同。”

  这种“同源性”的底气,来自浙江汽车产业的深厚根基。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速位列全省15个特色产业集群第一。

  技术上的“无缝迁移”是最直观的体现。卢瀚宸表示,汽车制造中积累的精密加工、电机控制、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可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的研发。

  比如双林股份。谈到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初衷,邬建斌告诉记者,“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HDM)与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产品在技术开发方面的同源性,以及在螺纹、齿轮加工等生产工艺的相通性。”

  供应链的“双向赋能”则让转型如虎添翼。夏厦精密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夏挺告诉记者,“公司人形机器人客户与传统新能源汽车客户的重合度高达70%。”

  再比如均胜电子。公司董秘俞朝辉告诉记者,“在供应链层面,汽车产业链非常成熟,车企可以借助现有成熟供应商,以车规级标准定制开发生产,提升性能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品质。”

  成本的“先天优势”更让转型具备可持续性。以万里扬为例,黄河清告诉记者,“公司很多用于齿轮、轴的生产设备都能与机器人减速器的生产设备通用,大部分无需新采购,可以和现有生产设备共用。”

  浙江汽配“天团”还通过持续收购,垂直整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今年初,双林股份收购了主营行星滚柱丝杠关键加工设备精密螺纹磨床的科之鑫。

  从“浙江实践”透视产业跃迁路径

  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集体跃迁,不仅是一次区域产业的成功突围,更构建了一套传统制造业向未来产业转型的“可复制方法论”。

  一是锚定“技术同源赛道”,让“老本行”成新赛道“垫脚石”。卢瀚宸对记者表示,浙江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转型的核心逻辑,首先在于精准识别“技术近亲”领域。

  二是坚持“渐进式转型”,以“小步快跑”降低跨界风险。仔细剖析会发现,浙江上市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转型路径并不是“all in”式的冒险,而是采取了“主业保底、新业试错”的策略。

  三是做好“生态架构师”,以精准政策激活产业跃迁动能。在浙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策支持的最大特点是“靶向发力”,而非“大水漫灌”。

  “浙江对科技创新的响应速度极为迅速。当下,对于人形机器人这类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政府更是给予了全方位政策支持。”丁毅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