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IPO发行节奏趋缓,一季度首发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额均大幅下降。证监会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禁过度融资,IPO市场门槛与监管力度双提升,中介机构责任加重。

今年以来,IPO发行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趋势。据统计,一季度内仅有31家公司成功实现首发上市,相较于去年同期的86家,数量大幅下降。同时,IPO募资总额也缩减至223.68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961.37亿元。此外,一季度共有80家公司IPO终止(撤回),这一数字也远超去年同期的47家。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他们普遍认为,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政策文件对新股发行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件强调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禁过度融资,这一举措正在逐步改变新股发行市场的生态。未来,IPO发行将更加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的监管力度,确保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落实到位。

IPO市场门槛持续提升

一季度,A股市场首发过会率和首发募资金额均有所下降,发行节奏明显放缓。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A股首发过会率为88%,低于去年全年的90.58%和试点注册制以来的92.78%。被否企业大多在业绩真实性、关联交易公允性、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此表示,这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严格要求。

从上市板块来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企业IPO通过率相对较高。一季度,主板和双创板块(科创板和创业板)募资占比分别为48.45%和43.69%;北交所IPO发行家数较多,达到8起,募集金额17.58亿元,占比7.86%。从主体行业分布来看,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以及资本货物行业位居IPO募资规模前三甲。

中信证券认为,证监会近期明确表示,IPO将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预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发展、真正有潜力的企业仍将获得政策支持。这一预期表明,未来企业上市门槛将进一步提升,以确保上市公司质量。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分析指出,近期监管部门对上市门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拟上市企业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证监会将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研究提高上市财务指标,并对未盈利企业上市实施更严格的审核。

IPO全流程严监管成效显著

一季度内,共有80家公司IPO终止(撤回),这一数字远超去年同期。分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撤单数量最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紧随其后。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IPO申报撤回已经常态化,主动撤回的企业可能因业绩下滑、行业经营环境变化、排队时间过长或问询阶段被发现瑕疵等原因。

记者梳理发现,业绩增长放缓、商誉准确性、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公司重要股东股权被冻结以及实控人过往纠纷等是企业在“撤单”前被监管问询的高频问题。IPO全流程严监管是“撤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对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的行为给予了高度关注。

田利辉认为,拟上市企业“清仓式”分红后再募资偿债补流,往往存在通过利润转移以确保原有大股东获取最大利益或缓解自身资金压力的嫌疑。监管部门严查此类行为的出发点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部分企业通过“清仓式”分红进行利益输送或规避债务。

强化中介机构责任

严把准入关的背景下,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责任愈发重大。证监会机构司司长申兵3月15日表示,证监会将追究“一查就撤”等问题的责任到人,并特别关注撤否率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关注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已就IPO保荐业务对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出数十张“罚单”。3月29日,上交所发布沪市首单发行上市监管资格类处罚,对两名保荐代表人予以3个月内不接受其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及信息披露文件的纪律处分。此次案件中的资格罚传递出“重典治市”的明确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近期相关部门加大了现场督导力度,并依法加大了对涉嫌严重违法、帮助造假的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这一举措旨在强化中介机构把关责任,力求将问题公司坚决挡在市场门外。中介机构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责,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市场把好关。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