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赴港上市:估值超600亿,面临巨额亏损与债务压力
AI导读:
地平线正式递表拟赴港上市,备受机构热捧,估值超600亿。然而,在辉煌业绩的背后,地平线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持续亏损的困境。同时,其债务状况也引人关注。本文将深入分析地平线的市场地位、技术创新、客户集中度以及财务状况。
近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地平线正式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由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与此同时,地平线即将发布征程6系列处理硬件,进一步吸引市场关注。
IPO前,地平线备受机构青睐,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高达87.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600亿元。作为中国本土OEM的第二大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地平线市场份额达到21.3%,同时也是中国第四大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为9.3%。
然而,在辉煌业绩的背后,地平线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持续亏损的困境。如何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地平线及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机构热捧,估值飙升
2015年,由余凯、黄畅、陶斐雯等百度前员工创立的地平线,自成立以来便备受瞩目。2016年成功研发出第一代BPU(Brain Processing Unit),2017年发布第一代处理硬件征程系列。至2024年,地平线处理硬件交付量已攀升至五百万台。
地平线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从A5轮融资到最后一轮融资,地平线估值大幅抬升,背后支持的地平线的资方阵容颇为强大,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中国一汽等传统车企巨头,也有英特尔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更有云锋基金、五源资本、红杉资本、高瓴、黑石等知名的投资机构。此外,宁德时代、大众集团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海力士、奇瑞、东风、舜宇光学等行业内的佼佼者也纷纷参与其中。
研发投入巨大,推动技术创新
地平线作为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的市场领先者,专注于软件、算法和硬件的深度集成及效率优化。其征程系列处理硬件不断迭代升级,预计将于2024年4月发布的征程6系列将更好地支持业界最新的主流算法架构。
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而研发开支则分别为11.44亿元、18.80亿元及23.66亿元,占对应年度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5.0%、207.6%及152.5%。巨大的研发投入推动了地平线的技术创新,使其在汽车解决方案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
客户集中度较高,与大众成立合营企业
在应用端,地平线主要服务于OEM和Tier1厂商,其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已获得31个OEM品牌采用,装备于超过230款车型。其中,理想汽车多款车型配备了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地平线客户集中度较高,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总额分别占收入的60.7%、53.2%及68.8%。2023年,地平线的第一大客户为酷睿程(酷睿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地平线与大众汽车的联属公司共同成立的合营企业,从事研发、制造高阶自动驾驶应用软件及高阶自动驾驶系统。
亏损严重,债务状况引人关注
尽管地平线的毛利率高达70%,但在高额研发投入的重压下,依然难以扭转亏损的局面。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20.64亿元、-87.20亿元和-67.39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地平线的股东亏损总额已经攀升至246.65亿元。
此外,地平线的债务状况也尤为引人关注。截至2023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254.52%,流动负债高达402.52亿元,而流动资产总值仅为135.38亿元,远远无法覆盖流动负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也持续为负。
自动驾驶行业的收入能否持续,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问题,都成为业内外的关注焦点。面对诸多挑战,地平线能否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需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招股书

图片来源:招股书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