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田与日产宣布终止合并谈判,原定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的计划面临搁浅。双方未能就交易条款达成共识,合并计划遭遇挫折。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本田与日产如何克服自身困局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本田与日产宣布终止合并谈判,这一决定距离双方抛出合并计划仅两个多月。由于未能就交易条款达成共识,原定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的宏伟计划面临搁浅。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本田与日产本希望通过合并实现“抱团取暖”,然而,自身的困局却难以通过合并彻底解决。

据悉,2月5日,日经新闻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日产可能暂停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本田曾向日产提出将其纳为子公司的提议,并就此提出收购要约。然而,日产方面认为此举违背了最初组建平等公司结构的设想,因此拒绝了这一提议。双方原计划是联合设立持股公司,本田和日产均归入旗下,但由于无法就控股公司中各方的估值达成一致,双方决定撤回去年12月签署的业务整合谈判谅解备忘录。

日经新闻还指出,关于是否重新展开合并谈判,或者仅在纯电动汽车等领域继续合作,双方将在今后另行讨论。外媒报道称,本田试探性地提出将日产变为其子公司后,日产董事会迅速开会讨论取消谈判,并表示这种安排背离了最初平等合并谈判的精神。一位日产高管表示,几乎不可能满足双方股东都能接受的条件,合并似乎不再可能。

此外,日产预计将于近期召开董事会,以决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在2月中旬确定最终方向。而原本有意加入合并谈判的三菱汽车,目前则倾向于保持独立。三菱汽车在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在本田和日产的决定公布后决定其参与的性质。

东京证交所官网5日公布,为确认本田、日产停止合并的消息真伪,从当地时间14时49分开始暂停日产汽车股票交易。本田、日产均是日本汽车行业的头部车企,本田自1948年创立以来,业务横跨汽车、摩托车等多领域;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成立于1933年。三菱汽车1970年从三菱重工业独立,是三菱集团核心成员。

回顾双方的合作历程,2024年双方已达成合作协定,将探索在电动汽车软件、零部件等技术领域的合作。同年12月,本田与日产宣布启动合并谈判,旨在成立一家控股公司,组建全球销量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以应对来自比亚迪、特斯拉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威胁。然而,随着合并计划的推进,双方的要求和期望逐渐产生分歧。

本田汽车曾表示,到2026财年日产汽车的年营业利润至少需要增长3倍,才能顺利完成双方计划的整合。本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还强调,日产和本田必须作为两家独立的公司运营,否则整合将难以实现。然而,截至2024年9月,日产的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公司已将全年盈利预期下调至1500亿日元(约9.5亿美元),较2023财年下降了74%。相比之下,本田预计在同一财年将实现1.42万亿日元的营业利润,日产的利润仅相当于本田的10%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本田对日产的要求过高,但日产又不想丧失主导权。双方都是日本汽车行业巨头型企业,拥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技术,合并将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产业和技术调和、整合过程,然而却没有考虑瞬息万变的资本背景。此外,本田和日产的业务相似性高,很难找到协同效应,合并无法带来显著的互补优势。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来袭,日本汽车制造商转型迟缓,销量不断下滑,经营陷入困境。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计划虽然备受关注,但众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他们指出,双方均面临新能源技术发展迟缓、市场萎缩的压力,需要加速新能源技术创新,推出更强技术的产品。然而,合并难以真正解决这些自身困局。

针对双方可能的合作中断,业内更为担忧日产的前景。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遭受重创的日产将如何度过最新危机?目前日产正在实施重振计划,计划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削减20%。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战略师指出,整合电动化和智能化资源无疑会提高效率,但关键是两家公司如何在管理决策上避免内耗。如果不能迅速决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本田日产合并谈判破裂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