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开放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稳步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等任务,同时释放制度型开放积极信号,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持乐观态度。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在权威杂志《求是》上发表了题为《奋力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文中,吴清主席强调了开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水平开放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谈及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时,吴清明确表示,将继续以开放促改革,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稳步扩大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并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同时,他强调将继续推动“惠港5条”政策的落实,以支持香港巩固并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稳妥地拓展与境外市场的合作。

制度型开放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政策创新与制度型开放并举,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网络不断拓展。资本市场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国际市场接轨。

为提升国际机构投资中国优质资产的便利性,去年4月,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明确了QFII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申请的依法高效审批,并支持境外机构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方式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

此外,外资“长钱”入市门槛也在不断优化。去年11月,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6部门修订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从五个方面降低了投资门槛,旨在进一步拓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渠道,鼓励外资开展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监管层正通过对接国际规则,持续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未来,资本市场开放将更加注重“可控性”,如持续优化沪深港通、QFII等渠道。

吴清在最近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释放了更多关于制度型开放的积极信号。他表示,将进一步优化QFII制度,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供给,并加强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联系,推动解决外资机构的关切和合理诉求。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在“引进来”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沪深港通机制不断完善,交易额度扩大、交易日历优化,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同时,外资机构也在华积极布局,已有26家外资控股或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获批成立。

截至去年底,共有866家QFII获得了投资资格,外资通过QFII和沪深股通两个渠道共持有A股约3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数据表明,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趣正在不断上升。

在“走出去”方面,中国优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步伐也在加快。QDII制度为境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全球资产配置的有效渠道。截至2025年1月末,QDII累计批准投资额度已达1677.89亿美元。

随着政策方向的明确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也在不断增强。已有195家企业获得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其中不乏新经济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还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外,公募基金也在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道路,通过跨境互联互通业务试点提升国际业务发展水平。

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持乐观态度

随着投资展业便利度的提升和支持性政策的不断加力,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乐观情绪正在上升。高盛、瑞银等外资机构发布的2025年投资策略展望均表达了增持中国资产的观点。

从政策面来看,监管层也将持续支持外资主体参与A股市场。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为国际投资者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各类外资主体参与A股市场。

专家们也提出了进一步增加A股市场竞争力的建议。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可以扩展A股与国际主要资本市场的跨境互联互通,允许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金融规则体系。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强调,在与国际市场深入接轨、积极拥抱外资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需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同发力,设置合理的风险管控政策。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及链接信息已保留,未做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