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骗局频发,监管机构呼吁加强AI金融领域监管
AI导读:
随着DeepSeek的持续火爆,围绕其的骗局也开始涌现,包括高仿网站、付费课程、投资陷阱等。监管机构呼吁加强AI在金融领域的规则制定与监管力度,明确工具与使用者的责任边界,保障用户权益。
随着Deepseek的持续火爆,第一批打着DeepSeek旗号的骗术开始涌现。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给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近日,一家保险机构在宣传“3·15反诈防非”活动时,集中曝光了一批围绕DeepSeek的骗局,如钓鱼网站、荐股骗局等,为广大用户敲响了警钟。
对此,炜衡律师事务所衡财保团队律师张鹏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应尽快研究与出台AI在金融领域的规则,明确工具与使用者的责任边界,并加大对借AI之名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AI不是提款机
DeepSeek的火爆让骗子们找到了新的目标。据保险机构警示,目前围绕DeepSeek已出现三大骗局。
一是“高仿”网站,包括仿冒DeepSeek的网站和钓鱼网站,这些网站利用相似的域名和界面误导用户,传播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或骗取订阅费用。
二是付费课程,如“199元学会用DeepSeek月入10万+”、“独家培训!99元学会用AI赚钱”等。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此类网课教程,标价从9.9元到599元不等。但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不少是拼凑的网络信息。
三是投资陷阱。DeepSeek应用场景广泛,骗子也趁机而入。如在社交平台上宣传“用DeepSeek炒股稳赚不赔”,通过伪造收益截图、夸大AI预测能力吸引用户,诱导其投资,一旦识破便拉黑消失。
这些骗局并不新鲜,只是披上了DeepSeek的外衣。不具有投顾牌照的机构或个人,通过直播炒股、买酒荐股等形式,以高收益吸引用户加入,进行收费。
张鹏指出,使用DeepSeek生成选股策略并推送给股民,伴随收费或诱导交易目的,已涉嫌违法。根据《证券法》规定,提供具体股票建议属证券投资咨询,需具备投资顾问资质。
近年来,证监会加大对“黑嘴”荐股行为打击力度,推送者将面临法律责任。
以AI名义荐股、炒股牟利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今年年初,岳塘公安接到反诈预警,成功劝阻一起涉及“AI炒股”软件的电信网络诈骗案。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封华清表示,DeepSeek是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但其应用层面的灰色地带需市场监管部门规范。
“AI选股”热潮背后的利与弊
近期,市场掀起“AI选股”热潮。有人借机赚钱,教股民使用DeepSeek研究投资策略或直接提供选股建议;也有股民尝试使用DeepSeek分析选股。
对于输入问题后DeepSeek给出股票名称是否算荐股行为,封华清认为,这是公域网络信息搜索结果,与荐股有区别,但存在隐患。未来监管部门需在实践中考量是否细化监管。
张鹏表示,DeepSeek作为通用AI工具,生成选股策略是用户提问后的被动响应,设计初衷并非证券咨询。股民应格外注意由此产生的新风险。
“AI选股”热潮利弊并存。DeepSeek能提升研究效率和研究范围,为散户提供低成本研究辅助。但DeepSeek输出基于算法和过往数据,无法预测突发事件或市场情绪,股民若将其视为“炒股神器”,可能忽视个股基本面和宏观环境,存在局限性。
张鹏认为,股民使用DeepSeek时应保持理性分析,切忌盲目跟风。监管机构应积极研究与出台AI在金融领域的规则,明确责任边界,加强打击违规行为。技术创新应提升市场效率,法律和监管更需加速适配,确保AI服务于股民权利保护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