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新一轮人工智能,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进入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当前,小模型技术应用广泛,但大模型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需与制造业场景、专业数据结合,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人工智能,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进入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当前,小模型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但从全球视角来看,大模型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上证报韩宋辉摄

  余晓晖强调,大模型技术要融入制造业,必须与制造业的实际场景和专业数据紧密结合。首要任务是识别并选取制造业中的高价值场景,进行大模型技术的部署;其次,制造业对大模型技术的实时性、可靠性和鲁棒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需克服AI幻觉等挑战。

  “大模型的智能和推理能力依赖于数据训练,当前大模型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外部数据进行学习,但对于制造业深层次、高门槛的数据学习尚显不足。因此,我们需要积累制造场景的数据,提炼出高质量的数据集,将数据集与大模型相结合,以推动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深度应用。”余晓晖指出。

  他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拥有完备的制造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数据潜力。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不仅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升级,还能促进大模型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专业数据的来源,余晓晖表示,这些数据沉淀在各个行业和企业内部。他建议,制造业企业应与人工智能企业携手合作,形成联合体,共同挖掘数据价值,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最终打造制造行业的数据资源体系。

(上证报两会报道组,股市热点)(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