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球高地
AI导读:
广东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加快政策出台,提出12条政策措施,旨在汇聚资源、集聚力量,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通过深化场景应用、重金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加力提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丁莉广州报道 “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集中力量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提质增效、集群成势。”在今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双赛道”战略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广东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动作频频: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发展决心。
4月1日,广东举行《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该政策以支持、服务企业为导向,强化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供给,提出12条政策措施,旨在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实现“六个一批”,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深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
随着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和宇树科技“秧歌”机器人的火爆,全球AI行业迎来新一轮竞争热潮,坐拥人工智能与机电“软硬双翼”的广东自然走在前列。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兼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市场应用等多方面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鹏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光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昇腾生态研究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领先。
在高端算力芯片、底层架构、模型算法、创新应用、前沿技术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广东取得多点突破。比如昇腾910B成为国内算力芯片主流产品,Atlas 900计算集群表现出色;“鹏城·脑海”“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崭露头角,“WPS AI”成为国内首个协同办公赛道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同样驱动着机器人领域日渐成熟。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目前,广东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已入驻大型企业工厂。谐波减速器、编码器、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自主研发,成本降低超50%。
广东强大的工业基础,意味着蕴含着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机遇,提供了海量的应用场景和快速的市场空间。
如何深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表示,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聚焦提高生产效率、赋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民生,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同时,曾进泽透露,广东正在制定《广东省“人工智能+”行动方案》,聚焦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重点领域,计划培育100个示范应用场景与500个示范案例,形成成熟且可推广的应用标准。
比如,在工业领域,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与机器人企业联合攻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依托广东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场景应用,不少机器人头部企业已形成量产订单。
应用场景作为产业最终价值实现的环节,打通应用场景对于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至关重要。
广东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突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重点领域应用赋能,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组织开展“机器人+”行动,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重金投入,敢为不确定性买单
作为前沿行业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同商业化相去甚远,无论是研发还是后期的中试验证、落地应用均需要大量投入。
因此,《若干政策措施》尤为重视“真金白银”的投入,通过明确对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各级创新中心、开源社区等主体的财政支持和奖补额度,进一步加码产业支持力度。
比如,对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财政将按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奖励总额度最高可达数百万元。
为鼓励创新协同,《若干政策措施》还将多元主体纳入了支持范围,如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5个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透露,2025年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在内的“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
另外,《若干政策措施》还围绕应用场景设置了标杆激励机制,比如每年在工业领域遴选10个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对每个入选案例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奖励。
这种“场景开放+资金奖励”的组合,既鼓励技术转化,又鼓励技术落地,实现了从“给钱”到“造生态”的转变。
除了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若干政策措施》还计划以此撬动更广泛层面的投入,如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李树林表示,广东已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项目,投资额超230亿元,并将进一步加大对该领域支持。
事实上,广东几年前就加大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这种长期性的“财政定力”撬动了更广泛层面的响应。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表示,2018年以来,广东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近14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加快构建科研攻关体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