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一起智能驾驶事故再次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讨论,以及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如何把握分寸的关注。事故中,小米SU7在NOA状态下撞上护栏,三人罹难。业内人士指出,车企过度营销和车主过度信任增加了智能驾驶的安全隐患,加强消费者教育、明确权责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一起事故,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车企营销边界问题推至舆论风口。这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也再次凸显了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如何把握分寸的重要性。

  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的一起惨烈事故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当晚,一辆小米SU7在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的时速行驶,即将撞上水泥护栏时才提醒司机接管,最终车辆以97km/h的速度撞向护栏,导致车内三人罹难。事故发生后,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智能驾驶分为五级,L3及以上才有部分自动驾驶功能,中国现有的量产乘用车智能驾驶功能全都在L2及以下。然而,部分车企及其高管夸大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能力的过度营销,与部分车主对这类技术以及这些高管夸张营销的过度信任,都扩大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中,驾驶员要始终执行驾驶任务并负全责。但现实中,车企过度营销、车主过度信任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增加了智能驾驶的安全隐患。智驾技术和安全边界是否被夸大?答案是肯定的,且很常见。

  国标对于L2的定义是“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员随时监督系统,并随时做好介入和接管的准备。然而,部分车企高管在公开演讲和采访中夸大L2能力,暗示消费者可以分心,甚至几乎完全放弃对车辆的监督。此外,销售人员为了增加成交,也常向消费者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

  律师表示,智能驾驶领域的法律框架存在滞后性,对于L2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法律上通常仍将责任归于驾驶员。但如果车企宣传导致消费者误解系统能力,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加强消费者教育、明确权责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多名业内人士强调,在L2级别智能驾驶的状态下,驾驶员就是车辆的第一责任人。当前量产车的辅助驾驶能力有限,驾驶员应自己尽到对车辆的监督责任。同时,针对智能驾驶的消费者教育体系亟待加强,应将智能驾驶安全教育纳入驾校培训体系内。

  尽管智能驾驶安全话题已被反复讨论,但突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敲响警钟。对消费者而言,紧握方向盘、专注眼前路是对生命安全最基本的敬畏;对车企来说,高呼的“智驾平权”也应该首先建立在“安全平权”的基础之上。只有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