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风口下的责任与挑战
AI导读:
安徽铜陵车祸引发智能驾驶行业热议,车企大肆宣传高阶智驾,但消费者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功能。城市NOA等智能驾驶技术普及,但部分车企夸大宣传,消费者认知模糊。智驾技术普及是趋势,但车企需承担更多责任。
一场发生在安徽铜陵的致命车祸,将小米SU7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也令高速发展的智能驾驶行业陷入了舆论风暴。此次车祸原因尚未定论,但NOA系统风险提示到碰撞仅2秒,AEB功能是否触发等引发广泛热议。4月2日,网上曝出一条视频,显示一辆小米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躺在驾驶座上睡觉,智驾功能再次成为焦点。不仅是小米,其他品牌汽车的用户在L2+模式下也出现过类似行为,这反映出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开始,城市NOA功能、端到端等智能驾驶技术迎来爆发式普及,2024年被视为整车智能驾驶的元年,“高阶智驾”“智驾平权”成为车企营销的标配。然而,车企推出智驾大模型并大肆宣传,核心仍为打造差异化,卖车是主要目的。在一些低成本产品上,由于成本决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安全冗余势必减少。
营销狂欢与责任真空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行业内缺乏智能驾驶标准化,必须向用户明确解释智能驾驶的含义,赋予用户正确的判断权利。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车企推新品速度加快,比拼参数成为营销卖点,部分车企甚至陷入“人人自称领先”的畸形生态。车企大肆宣扬智驾,通常将L2+进行包装,仿佛L3级自动驾驶触手可及,却未明确告知智能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的失效概率,导致用户过度依赖。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占比22.4%。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智能辅助系统失灵、中控黑屏等。由于用户不合理使用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曾因宣传用词不当引发争议,随后进行了纠偏。
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和政策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快速普及,城市NOA迎来上车热潮。城市NOA可实现复杂的城市场景点到点“导航辅助驾驶”,其难度远大于高速NOA。业内认为,城市NOA是辅助驾驶的天花板,也是无人驾驶的入门槛。但辅助驾驶不能等同于自动驾驶,厂家在宣传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
里斯战略咨询汽车行业负责人赵春璋表示,智驾技术的普及是必然趋势,将重新定义汽车,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然而,部分企业夸大其词、预售技术,试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这种激进的营销在关乎消费者安全的功能上是危险的。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认识模糊,部分车企混淆“能用”与“好用”,智驾狂欢背后蕴藏巨大危机。
车企的算盘与技术铁律
主流车企已导入L2级辅助驾驶产品,并推出智驾系统,声称智驾水平达到L2+无限接近L3级别。尤其是伴随着端到端大模型的上车,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越发激进。然而,L2和L4之间的约束条件和及格条件不同,L2注重功能和体验感,L4则强调安全为先。
此次涉事的小米SU7为标准版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搭载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特斯拉坚定视觉方案,多数车企选择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激光雷达虽感知效果更佳,但成本相对较高。对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是否配备激光雷达需综合考虑技术及其他因素。
在当前车企推出的最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中,高阶智驾几乎成为标配。伴随着车市竞争加剧,智能驾驶开始追求性价比,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不断下放到价格更低的车型上。比亚迪已将高阶智驾卷向10万元以下车型。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