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出口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关键部件运往ITER项目。ITER被誉为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旨在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近年来,聚变装置持续实现里程碑测试突破,聚变产业链迎来密集招标。

  日前,中国在可控核聚变出口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全球能源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4月11日晚,一批重约20吨的大科学装置关键部件将从合肥港启程,经过上海运往法国,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这一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项目,补充关键“生命线”。

  ITER被誉为全球最大“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可行性。

  这批部件属于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精心研制。作为磁体馈线系统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本次交付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共有9套,由直径16米、高度3米的半环结构组成,制造耗时近6年。此次超大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整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完成度已达85%。

  聚变堆磁体是ITER的“大骨架”,而磁体馈线则相当于其中的“血管”,被誉为ITER磁体系统的“生命线”。馈线系统作为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聚变堆磁体传输能量和冷却介质,提供控制信号的反馈,并作为磁体储能的泄放通道,确保磁体能量的及时安全泄放。该系统由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制造及测试,是国内承接的工程复杂程度最高的ITER采购包,共计31套,总重约1600吨。

  可控核聚变长期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但实现技术难度大。随着高温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近年来,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聚变装置持续取得里程碑式测试突破。ITER项目预计于2035年启动,而全球多家核聚变商业公司也纷纷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聚变发电。

  我国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计划于2030年代建成,而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2025年1月已实现超过1亿度1066.7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BEST项目也于3月初完成首块顶板浇筑,旨在推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随着聚变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链已迎来密集招标。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已公布多项招标公告,涵盖水冷系统水泵、水冷系统6000T冷却塔和中压高压氦气纯化器等多个环节。

  方正证券表示,自2025年开年以来,尤其是3月以来,我国BEST项目招标进展明显加快。叠加未来CFETR项目的启动,资本开支上行趋势显著。聚变设备企业将从预研订单阶段逐渐进入工程订单阶段,真正在产业端实现相应的收入与利润增长,实现从0到1的跨越。具体到聚变领域个股,建议关注磁体及主机相关上市公司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