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介绍了人民日报“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并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空间天气预报、生物制造、量子计算机及下一代互联网等科技新知,期待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飞虹卧波……从重大工程到精密仪器,从生命科学到空间物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怀国家、求实创新、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就,也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年,人民日报要闻六版开设“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至今已累计刊发多期。栏目始终坚持以精神为帆、用文字作桨,描摹广大科学家躬耕科学沃土、服务生产生活、培育科研人才的动人故事。

四载春秋,百篇故事。今天,本版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100期特别策划。我们联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百名科学家百问百答”活动,诚邀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向科学家提问。同时推出专版报道,特邀5位院士,针对网友们关心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探讨科技新知,共同期待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编者

我们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普及还有多远?

王耀南

网友提问:最近,具身智能机器人很火,我比较好奇,面对复杂的环境,它是如何保证高效安全工作的?我们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普及还有多远?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在于通过本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形成智能行为闭环,其技术路径围绕“感知理解—交互决策—任务执行”展开。虽然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已进入关键过渡期,但距离真正普及仍有距离。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申智林采访整理)

太阳的脾气很“暴躁”,我们怎样监测和预报?

王赤

网友提问:生活中,依据天气预报,我们能知道要不要带伞。太空中,面对“暴躁”的太阳,我们该怎样监测预报?

当前,科学家通过天基和地基两种方式监测空间天气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做预报。虽然太阳的“脾气”不好把握,但随着技术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本报记者喻思南采访整理)

生物制造替代化石资源,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应汉杰

网友提问:生物制造有什么优势?它替代化石资源,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生物制造是以特定生物体为催化剂,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的技术,具有低碳循环、绿色安全等特征,是替代化石资源、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量子计算机有多快,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郭光灿

网友提问:常常听人说起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到底有多快?未来我们普通人能用上吗?

量子计算机具备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上线并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未来,量子计算必然会走入大众应用时代。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下一代互联网什么样,能更快更安全吗?

刘韵洁

网友提问:我们国家拥有11亿多网民,但现有互联网技术面临诸多瓶颈,未来互联网什么样?能更快更安全吗?

下一代互联网将更快捷、可定制、可重构、更安全。我国已构建了覆盖全国多个城市节点的广域确定性网络,助力数字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本报记者闫伊乔采访整理)

网友留言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中国科学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科技工作者们点赞加油。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