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中国经济韧性何在?
AI导读:
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分析中美关税战的核心矛盾与深层逻辑,探讨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制,展现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和韧性。
时局如棋,波谲云诡间尽显变化。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认为,中美关税战的核心矛盾是特朗普2.0提出的从“遏制中国”到“自我重塑”战略升级,凸显出中美冲突的时代必然性。当前,不能仅关注关税,而应通过双方博弈后的反思效应,明确下一步的战略定位。
刘元春在接受专访时直言,中美关税战并非偶然摩擦,而是大国格局重构的必然。中美关税战背后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中国的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韧性正在经受考验。
中美关税战深层逻辑:从遏制到重塑
4月16日,外交部回应美对华关税加征至245%。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强调,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特朗普政府短短3个多月内,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开战,中美关税战迅速升级。这一轮“极限施压”与“战略反制”远超传统贸易摩擦范畴,成为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缩影。
刘元春冷静分析,从国家角度看,对此早有预期。自2016年美国大选、2017年特朗普当选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已全面凸显。
特朗普2.0提出的“MAGA”战略,已从单纯遏制中国上升为对美国体系性、格局性的调整,涉及关税、汇率、安全三大维度。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表面以减少贸易赤字为名,实则包含三大深层目标:再工业化与产业链重构、美元霸权维护、遏制中国崛起。当前,美国战略已从“单纯遏制中国”转向“提升自我竞争力与遏制中国并举”。
时代意义:全球秩序拐点与中国的机遇
刘元春强调,中美关税战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全球贸易、金融、治理秩序发生拐点性巨变。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引发国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如科技股暴跌、国债收益率波动,甚至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苗头。
此外,美国在产业链上对中国存在较强依赖,尤其是在稀土、医药原料等关键领域。中国的稀土和医药原料对美国极为重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美国的盟友体系也因关税战而松动,为中国与欧洲、东盟深化合作提供了契机。
中国战略应对:短期纾困与长期布局
面对美国压制,中国如何破局?刘元春从短期政策应对和长期战略转型两个层面深入分析。
短期内,中国迅速出台一系列举措稳定经济基本盘,重点在定向救助与政策加码。针对受关税冲击严重的企业,政府实施“精准滴灌”,采取订单转移、税收减免、稳定就业等措施。
同时,中国充分发挥平台经济优势,电商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政府还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直接购买企业产品,缓解企业库存压力。
在金融维稳方面,中国设立“中国式平准基金”,中投公司增持ETF等具体举措稳定资本市场。政府还鼓励国企进行股票回购,传递积极信号。
从长远看,中国制定了全面系统的中长期战略布局,包括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加快消费刺激政策实施步伐,工资机制改革成为关键一环。同时,中国采取措施避免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全力强化半导体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展望未来:冲突常态下的中国信心
刘元春揭示了中美关税战的底层逻辑,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他相信,只要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内需改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中美之间的博弈终将有利于中国。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