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比亚迪引领全民智驾趋势,车企加速推进L3级自动驾驶量产。然而,小米SU7事故引发市场关注智能驾驶安全性。未来,高阶智驾将普及,但安全挑战与机遇并存,需加强技术验证与安全规范。

今年2月,比亚迪率先提出“全民智驾”的概念,引领汽车行业进入智驾领域的新纪元,吉利、奇瑞、长安紧随其后。此外,华为鸿蒙系、广汽、小鹏等车企也在加速智驾技术的落地,并积极推进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然而,小米SU7遭遇的严重交通事故,让市场更加聚焦于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引发广泛讨论。

在此背景下,智能驾驶如何安全推进?如何构建有效的安全防火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比亚迪通过发布“天神之眼”系统,率先打响了“智驾平权”的第一枪,吉利、奇瑞、广汽等车企也纷纷推出各自的智驾方案,目标直指10万—15万元的智驾汽车市场。

高阶智驾的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比亚迪等车企的大规模智驾上车将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同时华为、小鹏等行业领先者将引领高阶智驾技术的发展。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表示,车企在智驾配置上的竞争将带来新一轮的消费者教育,淘汰没有智驾开发能力或未与主流智驾供应商合作的品牌。

未来3—5年内,高阶智驾技术将在L2+级的基础上向L3级进阶,但受法律法规限制,仍需在法规框架内提升驾驶者体验。业内人士分析,“智驾平权”将带动摄像头、智驾域控、激光雷达等细分产业的显著受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将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L3级及以上智驾级别的私家车首次被允许合法上路。

车企的积极布局与法律法规的完善,共同推动了智能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据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5%,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到76%。然而,小米SU7的事故为行业敲响警钟,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度讨论。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强调,没有安全基础的智能化只是空中楼阁。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表示,智能驾驶需要进一步规范,提高技术安全性。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被认为是提升车辆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优化算法和大量测试训练也是提高智能驾驶系统决策准确性和反应速度的关键。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认为,激光雷达是保障智能驾驶安全的重要底线,车企在做高阶智能驾驶时有必要考虑技术路线。国元汽车首席分析师刘乐预测,智能驾驶的发展将在曲折中快速突进,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高阶智驾正向主流车型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2025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国金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陈传红认为,降低成本、下探市场、提升市占率已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NOA将成为智驾下一个竞争点。

随着中高阶智驾的加速落地,中大算力芯片需求将驱动国产芯片企业的替代机遇。特别是智驾SoC芯片,作为车辆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中枢大脑,其算力需求将持续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