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在多家企业车间实训,通过引入自研技术,显著增强步态行走稳定性和手部操作灵活性,推动新型工业化从“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转变。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助手。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这款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来自广东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成建制”进入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打工”。人形机器人成为当下热门的科技话题,引领着智能制造的新潮流。

“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Walker S系列已进入许多工厂实训。摸索10余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新发展,已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介绍。

记者跟随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探访它们的进厂“打工”之路。

进厂训练——

从“能跑能跳”到“能工作”

“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在工业生产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早在2016年,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便登上春晚舞台“献艺”,此后还陆续在科技馆、展览馆等担任“导览员”“讲解员”。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在运动领域的实力。

从“能跑能跳”到“能工作”,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过不断的实训和改进,Walker S1在极氪5G智慧工厂中逐渐展现出高效、灵活的工作能力。

2024年7月,Walker S Lite开启了连续21天的“实习”任务,虽然初期效率较低,但通过积累应用数据,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3个月后,体形与成年人相仿的Walker S1来了,工作范围扩大了30%,搬运速度提升约25%,还具备了毫米级无损伤检测能力。

除了搬运,Walker S1还化身“质检员”,凭借智能摄像头与深度学习模型,对车标及车灯实施检测,准确率超过99%。同时,依托高精度感知与自适应控制技术,Walker S1的五指灵巧,可以实现精密装配。

2024年下半年以来,Walker S1陆续走进多家企业的车间,在多种生产场景下锤炼“打工”技能。

智能升级——

从单机训练到群体作业

经过两轮实训,Walker S系列机器人在极氪5G智慧工厂逐渐站稳了脚跟。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可以执行复杂、非结构化的任务。

要实现群体作业,人形机器人既要会“干活”,还得会“交流”。优必选通过为机器人设定“大小脑”,实现了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的进化。多台机器人可以协同作业,通过超级大脑进行任务分工和现场调度,智能小脑则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肢体动作。

这种群体智能技术攻关,是实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必经之路。在极氪5G智慧工厂中,多台Walker S1机器人已经能够通过协同作业,完成更复杂、更多元的任务。

前景展望——

探索从“实习生”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比亚迪工厂、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奥迪一汽长春生产基地等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目前仍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前期阶段。

优必选正在加快研发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将能够自主充换电,同时拥有更多自由度,工作效率可大大提升。要实现产业级的量产能力,还需要1—2年的时间。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人形机器人离量产还有多远?现在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期。

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进厂,会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冲击?“机器人不是取代人,而是成为人的‘智能助手’。”周剑说,人类负责创新设计,人形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危险性任务,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工厂中“人机共舞”,或在不远的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